膠州灣第二隧道工程作為省級重大建設項目、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的重點項目,時下,隧道兩端施工同步推進,逐步拉開了更為宏大的建設作業面。
作為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長度最長的海底道路隧道,這個“超級工程”不僅是一項事關青島未來發展的百年工程,對于完善城市路網結構、改善居民出行環境也具有重要意義,建成后將在優化城市空間結構、促進膠州灣東西兩岸同城一體化發展、緩解城區交通壓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目前,膠州灣第二隧道工程多點齊頭并進,多方力量擰成一股繩,各相關單位正壓緊壓實主體責任,時刻繃緊安全生產這根弦,緊盯項目質量不放松,確保高質量如期完成工程建設任務。
6月8日上午,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軍來到項目施工現場,對膠州灣第二隧道工程建設提出要求。
伴隨著多臺旋挖鉆機的陣陣轟鳴聲,位于青島港八號碼頭的膠州灣第二隧道盾構始發段基坑工程現場內,在施工人員的指揮下,咬合樁的鉆孔施工正在加速推進,這是青島端盾構始發段基坑工程開挖必不可少的一項施工工序。與此同時,現場還有多臺巨大的履帶吊也投入建設中,整個施工現場看上去緊張而有序。
“未來,青島端的盾構施工就將從這里開始掘進。”記者從現場工作人員處了解到,青島端盾構始發段基坑的施工與其他基坑施工相比,難度更大。由于基坑位于港口拋填區域,拋填塊石粒徑大、分布不均,因而對咬合樁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超寬超深基坑支護體系復雜,且鄰海側空間狹窄,施工組織難度大。由于是鄰海施工,還要應對強對流天氣頻發的復雜施工環境。
對于如此一個“超級工程”來說,施工難度還遠不止于此。整個工程將要突破超特長隧道通風防災,大斷面隧道穿越大規模斷裂,超大直徑盾構與鉆爆隧道海中對接,超大直徑盾構承受超高水壓等多個世界級難題,甚至在前期規劃設計環節,就面臨著不小的挑戰。據介紹,相較膠州灣海底隧道施工過程中一共遇到的18條斷裂帶,膠州灣第二隧道在總體施工過程中預計將穿越20多條較大的斷裂帶。尤其是面對寬度達700多米的滄口斷裂帶,穿越方案幾經斟酌、推敲、審議。
青島端盾構始發段基坑工程開挖現場
在經過細之又細的反復研判和打磨后,今年3月份,膠州灣第二隧道工程(市北端)方案正式進入公示階段。根據公開報道顯示,膠州灣第二隧道工程主線西起西海岸新區淮河東路,向東沿劉公島路下方敷設,進入海域后沿青島港港區西側登陸,在海泊河口設置互通橋梁銜接杭鞍高架和環灣路,并設置一對連接郵輪港區地面交通的進出匝道。隨著方案的明確,這條穿海而過的海底隧道更加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記者還了解到,該工程采用雙向六車道主隧道加中間服務隧道的布置方式,主線全長17.48公里,最深點距海平面115米。定位為以客運為主、兼顧貨運的跨海通道。工程采用鉆爆+盾構組合施工工法,“為實現膠州灣第二隧道工程安全、高效,我們還搭建起數字建造平臺,通過信息化手段清晰地展示項目各要素在不同階段的運行狀態,實現項目智慧化管理。”青島國信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黃島端:豎井開挖施工加速推進
膠州灣第二隧道青島端緊鑼密鼓推進建設的同時,另一頭的黃島端也鏖戰正酣。目前黃島端豎井工程采取全封閉式施工作業,走入北側豎井嶄新的罩棚后,可以看到龐大的龍門吊正在來來回回移動著,中間的豎井內不少工人正在各自崗位上忙碌著。
“目前黃島端南豎井開挖支護累計完成15米,襯砌累計施工完成12米;北豎井開挖支護累計完成14.5米,襯砌累計施工完成7.5米。”中鐵四局青島膠州灣第二隧道豎井工程項目部負責人告訴記者,膠州灣第二隧道黃島端共有兩處豎井工程同步實施,由于豎井較深且距離敏感結構物較近,工程施工難度相對較大,渣土和所需物料的垂直運輸需要借助大型龍門吊設備,并通過全方位信息監控系統實現深大豎井的安全施工。
黃島端北側豎井正在展開二襯鋼筋綁扎施工
值得一提的是,黃島端的豎井最深達到77.5米,相當于27層樓高。由于隧道距離長且是相對密閉的空間環境,洞內施工及通車運營階段存在通風條件差等情況,豎井就相當于垂直設置的一根“煙囪”,借助排風和通風設備,將外面的新鮮空氣送入隧道內,還可將隧道內污染氣體從井口排出,形成循環通風系統,進而解決長大海底隧道施工期和運營期通風難題。
著眼城市市政道路建設,市住房城鄉建設局按照“超前謀劃、適度超前、先急后緩”的思路,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著力推進以“快速成網、節點立體、主干改善、次支貫通”為核心的“15515+N”工程。其中“1”正是膠州灣第二隧道;第一個“5”為五條城市快速路;第二個“5”為五個主要立交節點;“15”為十五條主干道;“N”為存量未貫通道路。
在膠州灣第二隧道加快建設的當下,我市還有跨海大橋高架路二期、遼陽路快速路、杭鞍高架二期、海爾路-銀川路立交、唐河路-安順路打通等多個市政道路建設項目正在加緊建設中,待這些工程完工后,將進一步完善我市城市骨干路網、提升市民出行體驗。(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 文/圖)
延伸閱讀
膠州灣第二隧道將于2027年底通車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備受外界關注的膠州灣第二隧道西起青島西海岸新區淮河東路,向東沿劉公島路下方敷設,穿越膠州灣,至青島港附近登陸,在海泊河河口以高架橋梁形式銜接青島東岸城區。工程主線全長17.48公里,其中隧道長14.37公里(海域段9.95公里);采用雙洞雙向六車道的主隧道加中間服務隧道的布置方式,最深點距海平面115米。
工程按城市快速路標準建設,設計使用年限100年,安全等級為一級,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時速80公里,客車、貨車可通行。為實現隧道交通流的多級疏解,兩岸分別設置了“1主+N輔”多個出入口。據了解,該項目先期工程已于2020年10月份開工建設,目前正在推進實施主線盾構始發井基坑工程,整體工程計劃于2027年12月份完工并通車運營。未來,項目的順利落地會有效暢通東西兩岸人流物流,推動環膠州灣一體化發展,提升膠東半島城市群整體競爭力,助力青島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