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新建合浦至湛江鐵路(調整)環境影響報告書征求意見稿公示》在湛江市、北海市人民政府網站發布。提出意見的起止時間:2024年5月12日至5月24日。
合湛高鐵建設方案和設站方案基本確定,項目正加快初步設計修編及審批工作,離年底正式開工又近了一步。
《報告書》主要內容摘錄如下:
一、項目建設背景及意義
新建合浦到湛江鐵路(以下簡稱“合湛鐵路”)位于北部灣腹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和廣東省交界的南部沿海地區北海市和湛江市。
線路西起北海市合浦縣,向東經鐵山港灣、白沙鎮、山口鎮進入廣東省廉江市的青平鎮和橫山鎮,由遂溪縣南側引入湛江樞紐。
合湛鐵路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速客運網中“八縱” 之包(銀)海和沿海 350km/h 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西東向高速新通道和串聯北部灣、珠三角、海西、長三角的沿海高速新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定位為國家重要的區際性客運專線鐵路。
合湛鐵路通道已作為“在建高速鐵路通道”納入了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國家鐵路局、國鐵集團等四部委共同印發的《“十四五”鐵路發展規劃》。
二、項目技術標準調整歷程
合湛鐵路自2008年納入《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年調整)》至今,共研究了200km/h客貨共線、250km/h客運專線、350km/h客運專線等不同技術標準的方案。
2014年10月9日,原環境保護部以《關于新建合浦至湛江鐵路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批復》(環審〔2014〕261號)批復了合湛鐵路200km/h客貨共線標準的環境影響報告書;
2015年4月,國家發改委以發改基礎〔2015〕627號文件批復了合湛鐵路200km/h客貨共線標準的可行性研究報告;2015年10月,完成了合湛鐵路遂溪(含)~黃略段四標的招標工作。
2015年9月,廣西壯族自治區經與廣東省協商后,致函中國鐵路總公司,提出:考慮合湛鐵路是我國跨區域高速鐵路骨架網的組成部分,建議設計標準調整為時速250公里的客運專線。
2016年1月15日,原鐵總鑒定中心對調整可研進行了審查。2017年5月底,國家發改委組織專家組對合湛線調整可研進行了評審(調整250km/h可研未批復)。
隨著經濟發展,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商國鐵集團,將合湛鐵路提速為350km/h客運專線。
2018年6月,中鐵二院完成合湛鐵路 350km/h 方案研究文件。2019年5月,國鐵集團鑒定中心對合湛鐵路350km/h 客運專線調整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了審查。
2023年5月31日,國家發改委以發改基礎〔2023〕646號文件批復合湛鐵路350km/h客運專線調整可行性報告。
2023年9月,中鐵二院編制完成合湛鐵路350km/h 客運專線初步設計。同年9月18日,國鐵集團組織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及相關單位對合湛鐵路350km/h客運專線初步設計進行了審查。目前正在開展初步設計修編工作。
三、項目概況及工程內容
1、項目概況
工程正線運營長度為139.325km(其中廣西段62.923km、廣東段76.402km),相關工程24.27km,同步實施工程10.04km;
正線設橋梁37座/111.434km,無隧道工程,橋梁比例79.98%。新建牽引變電所2座,改建牽引變電所2座。
項目概算總額2849115.1萬元,總工期48個月。
工程正線鋪設無縫線路281.631鋪軌公里,其中鋪設有砟軌道27.683鋪軌公里;鋪設CRTS雙塊式無砟軌道253.95鋪軌公里,其中到發線5.34鋪軌公里。
本項目重點橋梁主要為鐵山港跨海特大橋(全長8467.18m)、九洲江多線特大橋(全長4096.7m)、雷州青年運河特大橋(全長12001.76m)。
2、行車組織
設計年度:初期2030年,近期2035年,遠期2045年。
本線列車擬采用CRH380系列或復興號CR400系列動車組,短編組列車8輛編組、定員600人/列,長編組列車16輛編組、定員1200人/列。
四、主要環境影響問題及環評結論
根據項目的工程和沿線環境特點,評價重點為聲環境影響評價、振動環境影響、陸域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地表水環境影響評價、海洋環境影響評價等。
本工程全線評價范圍內共計有聲環境保護目標142處,其中包括居民點130處,特殊敏感點12處(學校9處,醫院2處,研究院1處)。廣西自治區境內65處,廣東省境內77處。
共有振動環境保護目標91處,其中居民區89處、學校1處、研究院1處。
2024年4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關于新建合浦至湛江鐵路—鐵山港跨海特大橋工程占用廣西合浦鐵山港東岸紅樹林重要濕地保護和恢復方案審核意見的函》明確,同意工程占用鐵山港重要濕地保護和恢復方案。
2024年5月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局聯合出具了新建合浦至湛江鐵路符合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范圍內允許有限人為活動的意見。
合湛鐵路的建設及運行主要帶來生態、噪聲、振動等影響,通過落實報告書提出的各項環保措施,強化施工期環境管理、開展環境專項監理和環境監測,工程建設對環境的直接不利影響可得到有效控制和緩解,從環境保護角度分析論證,本工程建設是可行的。
五、線路走向方案
線路自既有邕北線合浦站側向引出,向東南行進依次上跨G325、三北高速公路,從南側繞避牛尾嶺水庫一級水源保護區,線路折向東于黃家村設北海北越行站(預留中間站條件),出站后向東先后上跨省道209、既有玉鐵線、蘭海高速、呼北高速公路,經由蘭海高速公路北側(約475m)并行跨越鐵山港海灣,至白沙鎮設白沙鎮站;
出站后向東進入廣東省廉江市青平鎮,繼續向東跨賣皂河后、國道325 后,在廉江市橫山新型工業園區北側通過,跨九洲江,在橫山鎮金山工業園區規劃區南側,G325 北側設廉江南站,出站后上跨化廉高速公路,沿蘭海高速公路北側,兩跨雷州青年運河,于遂溪縣城南側、G207東側設遂溪南站;
出站后,依次跨茂湛高速公路、遂溪大道和湛江大道,在老赤水村附近上跨青年運河,兩跨粵海線后在其西側并行,跨過S374再次上跨粵海線,與深湛鐵路并行至湛江西站對側設合湛場。
之后自合湛場正線引出湛江西至湛江北聯絡線,依次上跨湛江西站動走線、規劃湛海聯絡右線,與湛海聯絡線四線并行設古河線路所,爾后上跨疏港大道,于規劃湛海高鐵北側與之并行向東,距湛江北站約1.7km處,右線跨過湛海高鐵,外包湛海高鐵引入湛江北站。
另外,在北海北合浦端引出北海聯絡線連接邕北線接入北海站,即在既有邕北線K180+490.643處增設白水塘線路所,下行聯絡線上跨邕北線后與上行聯絡線一并上跨南北高速,爾后向東并行一段后,外包正線接入北海北越行站。
六、站場設置方案
全線共計車站6座,其中新設車站4座(北海北站(預留)、白沙鎮站、廉江南站、遂溪南站),引入既有車站2座(合浦站、湛江西站);最大站間距 46.356km,最小站間距11.214km,平均站間距28.006km。
同時北海聯絡線在邕北線上的接軌點設白水塘線路所;湛江西至湛江北區段設古河線路所,滿足合湛線和深湛線往湛江北方向和往海口方向的列車交流。
1、合浦站
合浦站為邕北線上中間站。在廣西沿海鐵路欽州北至北海段擴能改造工程中,已充分考慮了合浦站本線工程的引入,并鋪設42號道岔預留接入條件,本次設計在合浦站不進行改建,僅將合浦站綜合維修工區補強為綜合維修車間,利用站房對側既有貨場改造。
2、北海北站(越行站)
北海北站為越行站,車站中心位于DK10+500m處,車站為平坡直線站,近期設到發線4條(含正線),有效長650m,北海聯絡線在車站合浦端引出,線路右側設綜合信號樓、單身宿舍、派出所、配電所及給水所等生產生活設施。
遠期按分場布局預留南寧至北海高鐵、玉林至北海城際鐵路的引入條件,在線路左側預留到發線5條(含正線),預留站臺3座、旅客地道1座。
3、白沙鎮站(2臺5線)
白沙鎮站為中間站,車站中心位于DK56+680處。車站為直線平坡站,設到發線5條(含正線2條),有效長650m;設450m×8.0m×1.25m基本站臺1座、450m×12.0m×1.25m中間站臺1座,設旅客地道1座,站房采用線側平式。
車站合浦端正線左側(站房同側)設綜合維修車間。另設牽信號樓、單身宿舍、派出所、停車場等設施。
4、廉江南站(2臺5線)
廉江南站為中間站,車站中心位于線路左側的DK103+340處。車站為直線平坡 站,設到發線5條(含正線2條),有效長650m ;設450m×8.0m×1.25m基本站臺1座、450m×12.0m×1.25m中間站臺1座。
車站湛江端設綜合維修工區1處,內設大機線1條,軌道車輛停放線2條。另設宿舍、派出所、配電所、停車場等設施。
5、遂溪南站(2臺5線)
遂溪南站為中間站,車站中心位于線路左側的DK128+080處。車站為直線平坡站 ,?設到發線5條?(含正線2條),有效長650m;設450m×8.0m×1.25m基本站臺1座、450m×12.0m×1.25m中間站臺1座。另設單身宿舍、給水所等設施。
6、湛江西站(4臺10線)
湛江西站車站站房中心里程DK140+156.465,站房位于車站東側。車站既有到發線7條(含正線2條),既有550×12.0×1.25m側式站臺1座、550×10.5×1.25m島式站臺2座。車站西南側有動車存車場1處,內有存車線4 條;存車場和車站之間有綜合維修工區1處。
本次工程在湛江西站新增到發線3條(其中高速正線、普速正線、普速到發線各 1 條),新增550×12×1.25m島式站臺1座。
車站合浦端上下行分別設42號道岔渡線,滿足合湛線與廣州方向的不停站列車側向通過的需求,湛江端新設動車走行線至存車場。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