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駝鈴商隊穿越蒼茫大漠,走出了一條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而今,中歐班列滿載貨物穿行在亞歐大陸,古老絲綢之路再聞駝鈴聲。作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和標志性品牌,今年一季度,中歐班列累計開行4541列,發送貨物49.3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9%、10%,搭建起“雙向奔赴”的幸福橋。
中歐班列為全球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從2011年第一列中歐班列從重慶團結村中心站始發截至2024年4月1日,中歐班列(成渝)累計開行超1.5萬列,穩定運行線路超50條,輻射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110余個城市。連點成線,織線成網,中國擁有強大的消費市場和制造業基礎等,而亞歐國家在其技術、資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中歐班列將其緊密聯系起來,實現國家之間的優勢互補,促進了自由貿易,加快了全球物流樞紐多元化,為各國間共同發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路徑。
中歐班列讓國際物流進入“快車道”。科技賦能為中歐班列提速提質,依托北斗衛星定位、5G等信息技術,中歐班列運力更強、速度更快。3月14日,黑龍江至荷蘭首條中歐班列線路成功開行,一列滿載1300噸氨基酸的“鋼鐵駝隊”預計15天左右即可到達荷蘭蒂爾堡,與海運相比,運到時間約節省三分之二,運距減少二分之一,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運輸效率的提高,使得物流體系更加流通,加快了各國間商貿往來的速度,中歐班列已成為當前企業供應鏈上必不可少的“穩定器”。
中歐班列在對外開放中實現團結協作。把中國的發展紅利更好地與各國共享也是合作共贏的重要內容,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中歐班列開創了亞歐國際運輸新格局,增強了各國共克時艱的信心,為促進全球經濟發展、增進各國人民福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幫助各國人民邁向美好的未來。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歐班列跨越溝壑,縱橫山海,加強了各國之間的“親密感”,擴大了合作共贏的“朋友圈”,發展利好數據也分外惹眼,中歐班列搭建起的是“雙向奔赴”的互惠橋、團結橋、幸福橋。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