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象征著調度指揮權、屬地管理權、設備操作權的“金鑰匙”從建設單位交到運營單位手上,標志著廣州地鐵11號線軌行區及首批車站順利完成“三權”移交,逐步轉向運營籌備階段,為線路年底開通運營做好準備。
熱滑路徑數達歷史之最
日前,經過連續42個小時的連續試驗,11號線正線28個區間、54條路徑的熱滑試驗任務順利完成,刷新了廣州地鐵新線熱滑紀錄。
作為廣州首條地鐵環線,此次熱滑試驗車站多、岔區復雜、線路長、路徑多,涉及27個車站、9組交叉渡線和28組單開道岔。考慮到采取以往的組織方式需要至少96小時,為提高熱滑試驗組織效率,地鐵建設者在取得最優熱滑路徑的前提下,積極與運營部門協調增加電客車司機數量,實行分班輪換制,確保司機精神狀態良好和調度安全。
同時,中鐵二局、中鐵電氣化局兩個供電系統施工單位共安排了4個壓道組、2個送電組、6個應急搶險組、2個接觸網觀察組、12組岔區作業人員等專業分工,為熱滑試驗做好充分的準備。中鐵廣投廣州地鐵11號線總包部及廣州地鐵設計院、廣州地鐵工程咨詢公司等單位編制熱滑專項方案,并多次與運營單位進行聯合審查,制定熱滑范圍與非熱滑范圍的硬隔離措施,并以小時為單位細化限界檢查、區間沖洗、冷滑、接觸網送電、電力大聯調、工程車壓道等各項熱滑前重要準備工作。
在接連完成工程車壓道、接觸網供電等一系列準備工作后,線路正式開始熱滑試驗。試驗車經過42小時低速、中速及設計速度運行試驗,顯示接觸網受電弓弓網關系良好,電客車全程滑行順暢,取流良好,供電系統穩定可靠,輪軌關系良好,車輛運行平穩,符合電客車運行條件,熱滑試驗圓滿完成,為后續調試創造了條件。
軌行區及首批車站完成“三權”移交
施工場地狹窄、站點多、多專業交叉施工、組織困難是11號線建設普遍存在的難題,其中也包括軌行區。通過不斷優化施工方案,采用3D掃描精確建模,地鐵建設者實現接觸網無軌化施工,同時還將3D掃描技術與BIM技術有機結合,利用系統優化線纜布放,有效提升施工工效。此外,施工單位中鐵電氣化局還投入使用自主研發的第四代地鐵隧道全斷面水沖洗車,為地鐵隧道提供“洗澡”服務,也為順利完成“三權”移交贏得時間。
除軌行區外,本次還同步移交了沙涌站、鶴洞東站、大沖口站、中山八站、大金鐘站和云臺花園站6座車站。車站建設以“一站一冊”分解工序計劃,充分發揮BIM技術仿真建造優勢,提前對工程實體、圖紙、技術方案進行全面核對,避免返工現象,提高工程效率。
“三權”移交前,建設單位與運營單位密切聯動,提前明確線路各專業交接標準,編制接觸網、疏散平臺等標準化圖冊指導施工,確保后續工程驗收、實體移交質量。各專業技術人員也提前進場,增派人員參與機電設備的調試、功能驗收工作,為軌行區和車站順利接管提供技術保障。
下一步,地鐵建設者將繼續推進各車站機電安裝及其他機電系統施工,完成剩余車站“三權”移交等工作,全力保障線路年底開通運營。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