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省份將裝備制造業升級寄托于軌道交通產業。江蘇工業和信息化廳近日發布的《江蘇省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軌道交通裝備產業規模達千億級,成為全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創新發展高地,力爭創建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1家,新增省級及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0家。
近年來,軌道交通產業成為地方政府眼中的“香餑餑”,四川、浙江、廣東等省均提出各自的千億級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發展規劃,強調推動軌道交通全產業鏈發展。近年來,各地爭相發展軌道交通產業的態勢,也加劇了業內對于產能過剩的擔憂。
江蘇省在《方案》中稱,到2030年,全省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綜合實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軌道交通整車裝備技術水平持續提升,關鍵裝備系統及其控制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重點領域產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國際領先。
在具體產業布局上,《方案》提出,南京以整車制造、門系統、牽引系統、制動系統、傳動系統、電力自動化、通信信號系統等為重點方向,全力打造全國領先的軌道交通產業發展集聚區;常州發揮在內燃機車、車輛內裝飾、牽引系統、傳動系統、減震制動、供電系統等環節的特色優勢,加快建設“特色化、集聚化、高端化、創新化”的軌道交通產業集群;蘇州重點發展牽引系統、制動系統等領域,發揮產學研優勢和高端裝備制造能力優勢,加快產業創新集聚發展。
江蘇不是第一個盯上軌道交通產業的地區。7月25日,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發布的《成都市促進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試行)(征求意見稿)》提出,為加快培育軌道交通新質生產力,進一步做優做強全市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成都市將支持企業資質能級提升。支持企業爭取獲得車輛制造維修資格類資質,對取得動車組、高原機車和貨車車輛制造資質的,分別給予500萬元、300萬元、1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2023年11月,北京市豐臺區發布的《豐臺區軌道交通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豐臺區軌道交通產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產業規模持續提升,年度收入超3000億元,企業數量超300家,形成一個1000億級工程建設,兩個500億級牽引供電和物流運輸,兩個200億級通信信號和智能運維產業細分賽道。
一位地方政府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是“中國裝備制造”的閃亮名片,江蘇、浙江、廣東、四川等均屬于經濟實力較強的地區,也是軌道交通車輛需求大省,這些地區迫切希望將本省的軌道交通產業發展起來,避免省內訂單外流。
事實上,國內軌道交通裝備產能過剩問題一直存在。一位軌道交通行業人士對記者稱,以地鐵車輛市場為例,從供給來看,中國中車下屬6家企業的年生產能力都接近或超過1500輛,這意味著僅中國中車一級子公司年生產能力已達9000輛以上,加上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的產能,中國地鐵車輛年產能將輕松突破1萬輛。
“從需求來看,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投資規模在2020年達到6286億元的最高峰之后,近幾年持續回落,2023年完成投資額為5214.03億元,較最高峰下降17.05%。具體到地鐵車輛訂單,年訂單量較多時可達到9000輛,2022年有7000輛訂單,2023年只有5000輛,今年預計會更低,這意味著,中國目前有超過一半的地鐵車輛產能是過剩的。”上述軌道交通行業人士表示。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