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廣州的雨總是突如其來。暴雨可能導致車站水浸,影響地鐵運行和乘客安全。
在被譽為“灣區時速最快地鐵”的廣州地鐵18號線橫瀝站,工作人員郭智斌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工作室大屏幕上跳動的雨情信息,說:“一旦雨量超過風險值,我們就會收到預警電話。”
給他“打電話”的并非任何人,而是地鐵的“超級大腦”——穗騰OS。它是廣州地鐵與騰訊公司合作推出的數字基座,能打破數據壁壘,使“軟硬互通”,還能持續迭代、靈活拓展,讓地鐵的管理運營工作像操控手機一般輕松高效。
“這是過去軌道交通行業想不到的事!”廣州地鐵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何治新感慨,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軌道交通事業的發展有了無限可能。
現今,地鐵18號線、22號線已經離不開穗騰OS。有了它,行車關鍵設備智能運維、乘客服務精準引導、車站全景管控、智慧安防應急等,都不在話下。比如在橫瀝站,原本開關站要靠“跑腿”,現在輕點鼠標、一鍵完成。
自1997年上線,廣州地鐵從一條線長成了密密麻麻的一張網,在客流強度多次位居全國第一的同時,運營安全表現、正點率也穩居世界前列。
這背后離不開硬核科技的支撐。以地鐵車身和軌道的“體檢”為例,過去“地鐵醫生”要在深夜地鐵停運后“人工出診”,費時費力;如今有了360度圖像外觀故障檢測系統和超聲波無損檢測技術等手段,可以對列車進行“全身體檢”和“B超探查”,觀察確認列車關鍵部件、軌道設備等是否正常,檢測精準度和作業效率都大大提高。
地鐵變得“聰明”,最重要的是為了方便乘客。通過大數據預測客流,操控人員可視情況投放空車、開放快速進站通道等,減少擁堵;站臺屏蔽門上的電子屏,還可以“告訴”你哪節車廂人更少更舒適……
未來的想象空間更大。國家正以粵港澳大灣區為試點,力推“四網融合”,即高鐵、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和地鐵的互聯互通。
身為廣州地鐵旗下廣東城際鐵路運營有限公司車站服務中心副總經理,肖瑩已感受到這股“熱度”:串聯廣州、惠州等五城的城軌吸引了廣大居民“用腳投票”,節假日客流更是超出預期。地鐵18號線還將往南“牽手”中山、珠海的城軌。
何治新也憧憬著:背靠業內唯一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安全與運維保障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不斷“進化”的穗騰OS,將鏈接更為廣闊的天地。
若有“超級大腦”的加持,在這個流動的大灣區、智慧的大灣區,人享其行、物暢其流、心隨所愿,都有望實現!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