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交通運營背景下的公交定位及線網優化策略研究
摘要
分析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各自的特點,梳理各自在城市交通系統中的合理定位,基于各自功能定位,借鑒國內外先進城市的經驗,總結提出軌道網絡化運營背景下常規公交線網發展的五大策略。以濟南市為例,介紹了軌道成網運行背景下公交線網優化的主要策略。
引言
截至2023年12月31日,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5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06條,運營里程10165.7公里,車站5897座。2023年城市軌道完成客運量294.4億人次,較2022年增加100.4億人次,增長51.7%。軌道交通運營里程超過300公里的城市有10座,運營車站超過100個的城市有20座,超大城市或多數特大城市軌道交通呈現網絡化運營的新態勢,客運量快速增長。相比之下,近年來城市公共汽電車(以下簡稱“常規公交”)客運量卻呈現快速下降的形勢,常規公交與軌道交通的運量及分擔率“此消彼長”的情況已較為普遍。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軌道交通成網運行后,常規公交如何發揮自身作用、如何找到新的功能定位、如何更好服務市民出行,成為各地行業管理部門和公交企業必須要面對的課題。
2.1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特點對比軌道交通具有舒適、準點、可靠、速度快等特點,能夠為乘客長距離出行提供高品質服務,能夠較好滿足大客流走廊市民集約化出行需求。但軌道交通建設成本高、施工周期長、運營成本貴、投資回報周期長,任何城市都無法大規模建設,即便軌道線網規模世界第一的北京市,軌道交通線網長度也僅836公里,與城市路網總長度相比占比仍然較小,且近年來新開通的軌道線路客流邊際效益不斷降低。線網密度低、站點覆蓋少、步行到站遠、進出站不方便、靈活性不夠是軌道交通無法克服的缺點。同時,軌道線路對走廊客流強度要求高,超大或特大城市的中低客流走廊或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人Ⅱ型大城市及以下規模的城市并不適合建設軌道交通,軌道交通適用范圍較窄。
常規公交相比軌道交通更加靈活,相比個體機動化交通更加集約、低碳,對于提升城市交通系統整體效率可以起到關鍵作用。相比于軌道交通,常規公交在運營速度、服務可靠性、乘車舒適性等方面存在劣勢,但具有運營成本低、開線門檻低、線網布設靈活、適用范圍廣、線網密度高、服務對象多、可以提供個性化服務、步行到站距離近、對老年人及兒童出行較為友好等相對優勢,不但在各類城市具有廣泛的適應性,而且可以服務城鄉出行、區際出行及城際出行,常規公交在服務居民出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2軌道交通功能定位
城市軌道交通主要包括地鐵、輕軌、有軌電車、單軌系統、磁懸浮系統、自動導向軌道交通及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等制式,其中地鐵、輕軌和有軌電車是最為常見的軌道交通形式。城市軌道交通屬于大中運量公共交通制式,應沿城市主要客流走廊敷設,與客流走廊主方向一致。城市軌道交通主要發揮城市公共交通中的骨架作用,發揮運量大、可靠性高、速度快及服務品質高的特點,服務主要客流走廊的客流通行,可以較好滿足長距離集約化出行需求。城市軌道交通是城市公共客運中具有大運量特征的交通方式,可以為居民出行提供快捷的“站到站”服務,但不能提供“門到門”服務。由于城市公共客運系統的各個子系統均有其自身特點,所以其服務對象和范圍各有側重,系統間高效協作才能發揮各自的最大旅客運輸效用[1]。
3 軌道網絡化運營下常規公交線網發展策略
3.1常規公交線網發展策略
2021年國務院印發《“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提出:打造多模式便捷公共交通系統,深入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形成以地面公交為主體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隨著各大城市軌道交通的網絡化運營,同時疊加受新冠疫情、機動車快速普及和電動自行車迅猛增長的影響,各類城市常規公交出行分擔率普遍出現下降的現象。為提高公交吸引力,進一步提高公交出行分擔率,結合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的功能定位分析,提出線路快速化、換乘型線網、全域一體化、五化同步化及差異層次化等“五大線網發展策略”。
圖1? 巴塞羅那換乘型線網分布圖
3.2 濟南公交線網優化案例
濟南是著名“泉城”,出于保護泉水的考慮,軌道交通建設滯后于國內同等規模城市。截止2023年底,濟南開通運營3條軌道交通線路,線路長度84.1公里。根據軌道交通二期建設規劃,到2027年年底,二期軌道交通6條線路將全部建成,軌道交通總里程將達到約248公里,軌道交通將呈現規模化、網絡化運營的態勢。
圖2? 濟南軌道交通一期、二期線路及站點分布圖
結合濟南市軌道交通即將網絡化運行的宏觀背景,綜合多源數據分析得出的居民通信出行需求,提出軌道交通網絡化運營背景下線網優化的策略:
3.2.1分類分層差異化發展為科學優化公交線網,對既有公交線路進行科學定位,分析既有線路的功能定位,剖析其現狀與功能定位間的區別,為公交線路優化提供前提條件。基于公交線路的社會功能和層級定位雙重屬性,可以分別標定線路的功能和層級分類。社會功能上可以分為“基本線+保障線+輔助線”三類,層級定位上可以分為“快線+干線+支線+微循環線”四層,通過三類四層準則可以準確描繪每條線路的畫像與定位,為線網健康發展和線路優化奠定基礎。一般來說,從線路的社會功能上,可以分為“基本線+保障線+輔助線”三大類。
3.2.2打造接駁型客運走廊借鑒國內外城市復合式公交走廊建設經驗,打造高品質接駁公交客運走廊。結合濟南市帶狀城市地理特點及路網密度較低的實際情況,規劃打造具有濟南特色的以“魚骨狀+方格網”為主,以“放射狀” 為輔的線網布局模式,構建“八橫八縱”高品質公交出行客流走廊,提升公交服務品質。
基本線是指途經公交客流走廊的線路,承擔服務公交客流主體的作用,線路原則上不做全線調整,僅做局部優化。
保障線是指某一路段只有唯一一條公交線路,承擔客流量小,線路因涉及底線民生、提供基本保障服務,原則上不做線路調整,主要根據客流情況優化班次設置。
輔助線是指除基本線和保障線以外的線路,客流占比較小,線路數與客流量不成正比,是線網優化調整的主要對象。從線路的層級定位上,可以分為“快線+干線+支線+微循環線”四層線網。搭建層級清晰、換乘方便的公交線網,可以提供快速、準時、方便、舒適、安全、經濟的公交出行服務。
公交快線是指快速跨區域長距離線路,可以通過快線網絡帶動網絡整體公交出行效率提升。公交快線提供快速出行服務,主要以高峰大站快車形式滿足高峰快速通勤需求。服務不同組團間長距離、快速出行需求,覆蓋大型客流集散點與客流走廊。以高峰通勤線為主要形式,部分線路可與全天運營線路共同混合運營,提供差異化服務。快線目標是快速運行,構建“貫通走廊、快速通達”的公共交通快線網絡體系,提供快速可靠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務。
公交干線是指大運量骨架線路,覆蓋主要客流走廊,通過構建骨干線網,優化線路走向,覆蓋主要走廊,縮短高峰間隔。公交干線提供主要走廊高頻出行服務,滿足組團間及跨區出行需求,線路順直,方向性好,服務主要客流走廊,提供全天高頻服務,覆蓋主要客流集散點。干線目標是發揮骨干作用,構建“四梁八柱、四通八達”的公共交通干線網絡體系,發揮公交線網骨架作用。
公交支線覆蓋全市,起到加密線網、提供基本出行保障、服務外圍區域與主城區的聯系的作用。通過支線網絡的建立,減少線路重復,增加線網覆蓋,提供基本公交出行保障。公交支線提供相鄰組團間或單組團內的中短距離出行服務,覆蓋次要客流走廊,線路注重覆蓋,方向性弱,同時建立外圍鎮村與主城區間的聯系,接駁軌道、快線及干線。支線的目標是保基礎,構建“加密線網、廣泛覆蓋”的公共交通支線網絡體系,提供最基本公共交通出行服務,接駁軌道、快線及干線。
微循環線路主要服務大型片區,起到走街串巷、覆蓋盲區、接駁其他層級線網的作用。通過充分發揮微循環線路的毛細血管作用,解決公交出行“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難題。公交微循環線加密公交線網,覆蓋次干路及支路,接駁軌道、快線、干線及支線。微循環目標是延伸線網,構建“末梢循環、覆蓋盲區”的公共交通微循環線網體系,提供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務。總體線網以支線和微循環線路為主體,數量最多;干線為中流砥柱,數量次之;快線構建高品質線網,數量較少。
3.2.3發展小巷公交填補服務盲區根據國內其他城市經驗,在軌道交通逐漸網絡化運營后,公交和軌道的地位將發生轉變,軌道交通的骨架作用將充分發揮,公交將發揮網絡靈活的特點,公交唯有主動接駁軌道站點,才能實現公交客流量的穩定和提升,公交軌道兩網融合才能構建有吸引力、競爭力的公共交通體系。為提升小巷公交的吸引力,小巷公交宜具有四大基本特征,一是高密度發車運營,提高服務品質;二是線路宜短不宜長,站點設置宜靈活;三是小巷公交需實現進學校、進企業、進園區、進醫院、進中心、進小區;四是接駁軌道線路需要與軌道出入口零換乘,換乘距離不宜超過50米。
4 結論
城市公共交通具有集約高效、節能環保等優點,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是緩解交通擁堵、轉變城市交通發展方式、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選擇。城市軌道交通因具有運量大、可靠性高、服務品質好、可引導土地開發建設等突出優勢,受到各大城市的青睞。近十幾年以來,我國軌道交通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軌道交通線路與建設發展迅猛。同時,城市公共交通的總體規模也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作為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軌道與公交存在競爭與合作關系。針對兩個公共交通方式各自的特點,找準各地定位,發揮各自優勢,促進兩種交通方式的融合、協調、一體化發展,是城市公共交通領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