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標范圍及規模
將終點站廣州塔站遷移至廣州塔東站,取消廣州塔東站,廣州塔東站(不含)~廣州塔站(含)拆除約601雙線m; 為滿足列車折返需求,塔東站站前增設交叉渡線,遷改線路約257雙線m;改造范圍包括: 廣州塔站、廣州塔東站、廣州塔站后區間、廣州塔~廣州塔東站區間及廣州塔東站~獵德大橋南站部分區間各機電系統及廣州塔東站土建改造。 |
廣州日報消息:海珠有軌電車擬撤銷廣州塔站,將西端終點遷移到廣州塔東站,以助力廣州塔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目前,工程設計施工總承包項目正在公開招標,最高投標限價3633.9萬元。
目前,市民從廣州塔地鐵站換乘海珠有軌電車,只需過一條馬路,但如今的廣州塔站撤銷后,則要步行500多米。海珠有軌電車日均客運量有46.7%都是來自廣州塔站,通勤“常客”多是琶洲西區的上班族,該片區已引入騰訊、阿里巴巴、唯品會等數十家龍頭企業。乘客希望改造工程能夠多聽各方意見,盡量減少對市民日常出行的影響。
廣州塔站撤銷,廣州塔東站擴建成為新終點
2014年底開通的海珠有軌電車,由廣州塔至萬勝圍,全長7.7公里,共設11座地面車站。2023年,線路客運總量為519.26萬人次,日均客流1.42萬人次。2024年截至目前(工程初步設計總說明書編制時)日均客流1.64萬人次,較去年日均值增加15%,高峰日最大客流達3.62萬人次。
將滿10歲的海珠有軌電車,即將迎來“縮線”大手術。正在招標的有軌電車終點站遷移至廣州塔東站工程設計施工總承包項目顯示,線路終點站將由廣州塔站遷移至廣州塔東站,廣州塔東站(不含)至廣州塔站(含)段將拆除,廣州塔站將不復存在。
廣州塔東站南站臺將擴建加長
未來,廣州塔東站將改名為廣州塔站,成為海珠有軌電車新的終點站。廣州塔東站的南站臺將擴建加長,成為上落客站臺,增設屏蔽門和進出站閘機,列車將在南站臺的西段落客,繼而駛至東段上客。為了讓列車能夠切換軌道進入南站臺,廣州塔東站東側將增設交叉渡線。
改造期間
海珠有軌電車西端終點
將調整到獵德大橋南站
廣州塔站和廣州塔東站均停運
改造為廣州塔景區申報5A級旅游景區助力
“有軌電車設備房和軌道嚴重阻隔廣州塔人流進入濱江步道和觀景視線,同時由于需避讓有軌電車空間,現狀大臺階坡度較陡,不符合安全疏散要求,也沒有方便的無障礙通道,從而導致廣州塔二層景觀平臺與濱水空間割裂,所以遷改廣州塔觀景平臺前這個區域的有軌電車軌道空間顯得尤為必要。”
工程初步設計總說明書進一步表示,廣州塔濱水臺階作為廣州新城市軸線上的重要節點,可放大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承擔文旅休閑、觀景游憩等功能,打造成為具有代表性、前瞻性、強影響力的國際化都市名片。
有軌電車遷走后,“可實現廣州塔二層平臺直達濱水空間,打造開放的市民廣場空間,營造宜人的濱江賞景、游憩空間,塑造城市客廳活力新形象”。
工程初步設計總說明書提到,本項目的建設是完善廣州塔旅游配套功能,為廣州塔旅游區申報國家5A級旅游景區助力,進一步推動廣州市旅游業發展的需要。
全線近半乘客受影響,市民希望有更優方案
海珠有軌電車與地鐵廣州塔站僅一路之隔,換乘便捷,成為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以下簡稱琶洲西區)許多“上班族”的出行首選。根據工程初步設計總說明書的表述,線路重點解決區內交通問題,側重解決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兼顧旅游觀光出行需要。
數據顯示,2023年廣州塔站日均客運量6638人次,占所有站點的46.7%。換言之,線路改造將影響全線近半的乘客。而廣州塔東站的日均客運量僅571人次,不到廣州塔站的零頭。
得知熟悉的“小火車”要截短,在琶洲西區上班的市民普遍感到錯愕。“現在從地鐵廣州塔站出來,過個馬路就是有軌電車,以后要走500多米,便捷性大打折扣,還要日曬雨淋。”羅先生在有軌電車獵德大橋南站旁邊的寫字樓工作,“我們很多同事都習慣地鐵換乘有軌電車,全程大概10分鐘,改造之后估計要增加三分之二的時間。”
目前,琶洲西區已引入騰訊、阿里巴巴、唯品會等數十家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領軍企業。隨著這些企業總部大樓的落成啟用,片區出行需求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海珠有軌電車還將承擔更大的客流疏運任務,支撐廣州總部經濟的發展。市民方小姐表示:“希望相關部門集思廣益,尋找更優的方案,讓改造工作更好地造福市民和游客,既滿足琶洲西區的長遠發展,也助力廣州旅游業發展。”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