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已于近日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國函〔2024〕137號)。
2024年11月6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印發《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穗府〔2024〕10號)。
本規劃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區兩個層次。市域規劃范圍為廣州市行政轄區內的陸域和海域空間。中心城區規劃范圍包括越秀、海珠、荔灣、天河四區全域,白云區北二環高速公路以南地區,黃埔區除九佛街道、龍湖街道、新龍鎮以外地區,面積約933平方千米。
規劃期限:規劃基期為2020年,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近期到2025年,遠景展望到2050年。
本規劃是廣州面向2035年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政策和總綱,是編制下層次國土空間規劃的法定依據和基礎。
本規劃自國務院批復之日起生效,由廣州市人民政府組織實施,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和擅自改變。
1.文化設施:重點圍繞傳統中軸線、新中軸線,推進珠江前后航道兩岸沿線以及北京路、花城廣場等核心文化節點的品質化、特色化及集聚性提升,加強文化設施共享。到2035年,中心城區每萬人公共文化設施建筑面積達到2000平方米,規劃新建、改擴建區級及以上文化設施60處。
2.教育設施:建立公平的基礎教育體系,保障教育發展用地供給。到2035年,中心城區小學按照每千人80個學位、初中按照每千人40個學位、普通高中按照每千人25個學位進行配置,滿足入學需求,擴大優質學位供給。
3.醫療設施:加快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保障全體居民享有普惠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到2035年,中心城區規劃新建、改擴建綜合醫院、中醫醫院(含中西醫結合醫院)、專科醫院、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等區級及以上醫療設施41處。
4.體育設施:統籌全民健身資源布局,加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注重結合公園綠地、綠道、文化設施、交通樞紐等空間推進體育設施建設。到2035年,中心城區人均體育用地面積0.5—0.9平方米,規劃新建、改擴建區級及以上體育設施12處。
5.養老服務設施:推動養老服務設施與醫療設施、殘疾人服務設施臨近設置、功能共享、服務融合。到2035年,中心城區規劃新建、改擴建養老院、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等養老服務設施28處。
綜合交通
到2035年,廣州將更高水平實現“全國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即客運實現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貨運實現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提高樞紐能級,保持強大的韌性,降低樞紐的銜接摩擦力,提升樞紐的經濟競爭力,在服務國內國際空間聯系、提升國土連通性方面發揮更重要的樞紐作用。
到2035年,廣州將建成廣覆蓋的軌道交通網、高密度的路網、更友好的慢行網。市域時空進一步壓縮,實現“3060”目標,中心城區與東部中心、南沙新區和外圍綜合新城30分鐘互達,東部中心、南沙新區和外圍綜合新城之間60分鐘互達。居民綠色出行更有保障,城市綠色出行比例達85%以上,居民平均通勤時間控制在45分鐘以內,減少通勤的不確定性,提高出行幸福感。
到2035年,推動形成高水平的交通與國土空間協同治理格局。促進交通空間的有效管控和復合利用,引導交通與空間、產業協同。以數據為基礎,支撐交通和空間的協同規劃與建設。以信息為紐帶,強化旅客聯程運輸和貨運的多式聯運,保障國土空間的高效能治理。
構建廣州市多機場體系。擴建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推進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建設,推進通用機場建設,形成以廣州白云國際機場為核心,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為輔,南沙、黃埔、從化等通用機場為補充的多機場體系。重點發展歐美直飛航線,加密東南亞、日韓航線,形成全球主要城市“12小時航空交通圈”。到2035年,廣州白云國際機場國際航空樞紐競爭力位居全球前列。在落實廣州白云國際機場約42平方千米用地面積基礎上,預留新增機場用地面積約27平方千米。
優化空域結構。積極協調推動珠三角機場布局調整,推進軍民航深度融合,促進空域資源統籌安排和釋放。優化調整廣州及周邊相關地區空域結構,釋放廣州白云國際機場空域。
完善集疏運系統。引入高鐵、城際、城市軌道等多種軌道交通方式,拓展機場腹地,實現大灣區城市1小時可達、鄰近省會城市3小時可達。預留T4航站樓(與廣州北站合設)與專用軌道用地,強化廣州北站與機場空鐵聯運。
優化廣州港功能布局。新建南沙港區五期工程,預留南沙港區六期工程、國際通用碼頭二期工程等,形成以南沙港區為核心,黃埔新港和新沙港區為重點,黃埔老港和內港港區逐步優化調整功能,各內河港區為補充的港口體系。重點開辟歐美等遠洋集裝箱班輪航線,拓寬“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航運通道。到2035年,廣州港貨物年吞吐量達7.5億噸,集裝箱年吞吐量達3600萬標準箱。充分預留港口用地用海空間。
保障航道暢通。拓寬和浚深南沙港區至珠江口出海航道,近期按照20萬噸級集裝箱船通航標準建設,研究遠期按30萬噸級集裝箱船通航標準建設的可行性。對航道范圍內的規劃橋隧通道進行管控,保障航道的通行空間。
完善集疏運體系。重點開通粵桂、粵湘贛、粵黔滇川渝鐵水聯運通道,拓展“無水港”口岸功能。打造南沙港區駁運中心,加快建設珠江、西江內河集裝箱和以北部灣等為重點的沿海集裝箱駁船運輸網絡,形成江海聯運核心樞紐。優化疏港道路網絡,落實空間資源保障,加快建設南沙港區連接周邊地區的快速通道。
加強干線鐵路網建設。構建10個方向的對外高鐵通道,形成輻射全國、連接東南亞、銜接歐亞大陸的國際鐵路樞紐。新增9條高鐵,優先建設與長三角(上海)、成渝、湛江(海口)、深港、珠澳方向的直達通道,重點提升引入城市中心的鐵路通道能力,強化樞紐互聯互通。
鐵路客運實現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中心地區1小時互達,與省內城市2小時互達,與鄰近省會城市3小時互達,與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5—8小時互達。支持柳廣鐵路建設,打通廣州至大西南地區貨運鐵路干線瓶頸,推動廣州鐵路樞紐與鐵路全國骨干流通大通道常態化連通運營,鐵路貨運實現國內1000千米以內1日達、2000千米以內2日達、2000千米以上3日達。到2035年市域內鐵路(不含城際鐵路)總里程達到約800千米,年客運量達4億人次,年貨運量達7700萬噸。
構建“一心五向”樞紐群。在“五主三輔多節點”的鐵路樞紐布局基礎上,推動提升南沙站、新塘站、廣州北站等鐵路樞紐站定位,構建與空間結構協同的“一心五向”鐵路樞紐群。高標準改造提升廣州站、廣州東站、廣州北站,建設廣州白云、新塘、南沙等客站,新增黃埔、知識城、從化等客站,實現多點布局、多向到發,方便市民就近乘車。
完善以廣州為中心、輻射華南的“三環、十九射”骨架高速公路網。新增增佛(天)、獅子洋通道等高速公路,實現廣州與相鄰城市之間兩條以上高速公路直接連通。
到2035年市域高速公路網總里程達到1500千米。順應需求變化和環保要求,外遷中心城區公路客運站,強化客運站與各類軌道樞紐的銜接,形成布局合理的客運樞紐體系。
構建由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快線A、城市軌道交通快線B、城市軌道交通普線和常規公交深度融合的大公交系統,到2035年實現市域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60%,軌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達80%。
加強城際交通聯系。協同城際鐵路,建設跨市城市軌道交通快線A,推動廣州城市軌道交通網與佛山、中山、東莞、深圳、清遠、惠州等城市銜接。按照“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的運營模式,實現城際公交化,推進廣州與相鄰城市的各重要組團緊密聯系。
支撐市域組團快速通達。完善城市軌道交通快線B網絡,支撐廣州市域空間的一體化發展,實現東部中心、南沙新區及外圍綜合新城至中心城區快速通達。
提高軌道服務覆蓋度。加密中心城區、東部中心、南沙新區內部及連綿發展地區走廊的城市軌道交通普線網絡,提高軌道交通線網密度,實現重要客流走廊全覆蓋。
保障城市軌道交通及公交場站用地。其中軌道交通車輛基地用地總規模約為21平方千米。
以小街區、密路網的空間模式為主營造廣州道路網絡。抓住廣州不同發展水平地區的建設重點,采取差異化的策略營造路網,包容不同層次的出行需求。
市域以加強“三核四極”間的快速聯系為重點,規劃形成“中心放射、核極快聯”的主骨架路網格局。推進廣汕公路、廣花路等既有道路的快速化改造,優化連接中心城區與外圍組團的放射線。構筑花都大道、永九快速、開放大道、沙魚洲隧道、黃埔至南沙東部快速通道等,強化核極間的高效聯系,促進形成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市域空間結構。
中心城區以擴大路網容量為重點,規劃形成“內環、八聯絡”的快速通道體系和“十五橫、十三縱”的結構性主骨架路網。
擴大中心城區對外道路容量,新增對外直連通道,推進東曉南路至南站連接線、中新廣州知識城至中心城區快速通道、南沙至中心城區快速通道。
擴大快速道路容量,推進龍溪大道、黃埔大道(科韻路—匯彩路)等環路放射線的快速化改造,建設快捷路二期等一批主線連續、高效通行的快捷路。
擴大主骨架道路容量,新建獵德大道北延線、匯景北路東延線,打通江南大道南延線、花城大道東延線等斷頭路。
擴大生活性道路容量,加密過江通道,分階段逐步開放封閉大院、居住區的道路,結合城市更新打通斷頭路并加密次支路網。
強化鎮區和農村道路可達性。提升鎮區、農村道路的建設標準和聯通程度,支撐鄉村振興。
完善步行空間網絡。積極拓展步行空間,中心城區生活性道路優先布置步行空間。強化以城市軌道站點為核心組織步行通道,加強步行與公共交通網絡的良好銜接。利用騎樓街、步行連廊、地下通道、橋下空間等多種形式,構筑全天候使用的步行網絡。通過打通街區、加密支路、增加立體步行系統等措施,逐步實現中心城區步行通道網絡密度不少于10千米/平方千米。
服務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化與港澳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加快推動南沙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更好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在南沙、番禺、海珠等地區建設面向港澳的優質生活圈,為港澳居民在穗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便利條件,為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重要載體和空間支撐。
推進廣深“雙城聯動、比翼雙飛”。共同推進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要科研機構、重大創新平臺落地,深化廣深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合作。加強產業聯動發展,共同推進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智能裝備集群、廣州—深圳高端醫療器械集群、廣州—深圳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等建設。
推動與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融合發展。加快推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跨江通道建設,促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之間高速直達,共建100公里“黃金內灣”。積極推動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沿珠江東岸加強與東莞松山湖科學城、濱海灣地區,以及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等重要創新平臺的銜接,沿珠江西岸深入與佛山三龍灣地區、中山翠亨地區、珠海唐家灣地區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等重大創新平臺對接。
支撐強化珠三角核心區輻射作用和示范效應。依托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快速交通網絡與港口群、機場群,形成高效聯系的區域發展軸帶,促進廣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珠中江一體化協同發展,共建帶動廣東省發展的主動力源。
共建沿海經濟帶。落實廣東省“雙核+雙副中心”戰略部署,加強與湛江深度協作,推動兩市在港航、石化、鋼鐵、海洋等優勢領域的協同發展。推動與惠州、陽江以及汕潮揭地區、湛茂地區等共建海洋高技術成果轉化基地和產業基地,與粵東、粵西沿海地區共建南部海洋經濟圈,開發利用深海礦產資源,形成生物醫藥、石化等產業集群,提升南海開發服務保障能力。
深入推動北部生態發展區建設。共同維育北部連綿山體森林生態屏障,積極聯動北部生態發展區對接灣區大市場,加強生態農業、綠色工業、生態旅游合作建設,輻射帶動清遠、云浮、韶關、河源、梅州等城市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壯大廣州都市圈。以廣州都市圈建設為帶動,加快構建圈層協作模式。建設1小時同城一體化圈層,重點推進與佛山、東莞、中山、肇慶和清遠等城市共建共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完善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通勤圈,引導形成梯次分布、鏈式配套、緊密協作的產業協作格局,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防共治,促進城市功能和社會治理的協調發展。構建2小時協同發展圈層,推進與香港、澳門、深圳、珠海、惠州、云浮、韶關及河源等城市在生態網絡、交通網絡、產業創新網絡的深度銜接。
輻射帶動省內城市發展。推進建設廣佛肇清云韶經濟圈,構建沿東江、西江、綏江、北江通道的四大發展走廊,統籌內河碼頭建設。發揮對口幫扶作用,強化廣州對粵東西北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生態游憩合作,共同推進碧道、綠道、南粵古驛道等銜接建設。
重點推進廣州南站—佛山三龍灣—廣州荔灣海龍、花都—三水、白云—南海、荔灣—南海、南沙—順德等地區建設,促進廣佛兩市共同規劃、共同投資、協同管理、協同建設。
強化廣佛交界9條跨界河涌水環境共同治理,共建廣佛生態文化帶。
優化同城道路網體系,打造廣佛兩市中心城區直達、邊界融合、樞紐共享的軌道交通一張網。
推進廣清兩市中心城區快速聯系,著力推進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高質量建設。加快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東廣清接合片區建設。推進王子山森林公園、銀盞森林公園、盤古王森林公園等共同組成廣清綠心,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游合作區。
沿東江和獅子洋重點推進與東莞、惠州在公共服務配套、生態旅游、科研教育、科技創新等領域合作,促進各城市中心城區快速聯系。
著力打造廣州東部中心(東江城片區)—蓮花灣地區—海鷗島—東莞水鄉地區、廣州荔湖新城區和石灘—惠州博羅—東莞石碣和石龍地區兩條發展帶。推動廣州港、東莞港和惠州港合作,促進航運資源共享。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