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濟南市濟濼路穿黃北延隧道工程、濟南市黃崗路穿黃隧道工程初步設計審查會議召開,會議邀請了李術才院士等10名國內知名專家,濟南黃河河務局、市直相關部門、項目建設單位濟南城通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和濟南城港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咨詢單位等部門代表參加了會議。市交通運輸局一級調研員、安全總監劉圣元主持會議。
專家組分別聽取了設計單位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及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關于初步設計的情況匯報和與會單位部門的意見建議,對設計方案進行了充分討論交流,專家組一致認為兩項目初步設計基礎資料詳實、方案科學合理,同意通過審查。這標志著兩項目前期工作取得關鍵性進展,為項目施工圖設計和全面開工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濟南市黃崗路穿黃隧道工程是繼濟濼路隧道、鳳凰大橋、齊魯大橋之后,又一座即將開工建設的獨立橋隧,是濟南西部連接起步區的重要通道,項目總長約5.8km,其中隧道段長度約4.8km,總投資約69.6億元。項目因地制宜,創造性地將規范3.5m最小凈高提高至4.2m,可滿足規范中所有不超限車輛正常通行,也可滿足消防、管理及救援的要求;隧道采用單洞雙層布置形式,即通過一條盾構隧道,解決兩個方向的車輛通行問題。單洞隧道外徑16.8米,引領國內大盾構隧道建設;隧道穿越鵲華水庫沉砂池,盾構施工采用環保漿液、控制漿液輻射范圍等措施,實現對鵲華水庫沉砂池一級水源保護地的無害化穿越。
濟濼路穿黃北延隧道工程是“萬里黃河第一隧”向北穿鵲山水庫項目,是貫通主城區和起步區核心區南北主軸線的關鍵節點,項目總長約4.3km,其中隧道段長度約2.0km,總投資約60.9億元。該項目是國內目前首次以淺埋明挖基坑方式穿越運營高鐵橋樁,降低了隧道規模;隧道采用大直徑盾構公軌合建,節約穿黃廊道資源;道路與軌道交通機電系統獨立設置,提升了道路與軌道交通的運營安全和養護效率;采取加強盾構機的配置、管片壁后注漿等措施,降低對地層滲流場影響,確保鵲華水庫飲用水源安全。
這兩個項目都是“北跨”戰略的重要基礎設施,將有力助推濟南市城市空間拓展,實現攜河發展和主城區與起步區的融合發展,促進濟南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和“北跨”戰略實施提供強有力支撐。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