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3日向全球推薦長沙之后,近日,他又在個人社交平臺發布了一段廣州地鐵18號線的視頻,并配文“廣州地鐵,最高時速達160公里”。
廣州地鐵18號線被稱為“粵港澳大灣區”最快地鐵,該線路連接廣州東站到南沙區萬頃沙,實現南沙副中心至廣州中心城區30分鐘的時空目標。
如此矚目的地鐵線路,修建起來同時需要多少臺盾構機?5臺,10臺,還是20臺?遠遠不止。實際上,在過去幾年廣州地鐵18號、22號線的修建過程中,這一數字達到了驚人的52臺。
這個全球最大盾構施工機群的締造者,就是總部位于長沙的鐵建重工。
廣州地鐵18號、22號線全長92公里,立項之初就頭戴“國內投資額最大的地鐵項目”的光環。即便如此,不到百公里的地鐵線路為何要投入52臺盾構機?研發過程中,鐵建重工遇到了哪些難題,又是如何解決的?
一年多研發交付50臺盾構機
去年9月,廣州地鐵18號線首通段正式運營,后通段首臺盾構機于今年3月始發;今年3月底,廣州地鐵22號線首通段也正式通車。
此時,距離2條地鐵線路首臺盾構機下線近4年:2018年6月6日,廣州地鐵18號和22號線施工的“鐵兵”系列首臺盾構機——“鐵兵一號”在鐵建重工下線。
“鐵兵一號”是直徑8.8米的土壓平衡盾構機,為該類直徑的第四代成熟機型,長度123米,重1200噸,其斷面尺寸在當時廣州地鐵施工中位居第一,堪稱名副其實的“大國重器”。
2020年3月,“鐵兵50號”號在廣州地鐵18號線萬傾沙至橫瀝區間順利始發,吹響了廣州節后硬核復工的號角,一群數量龐大的“地下航母”穿行粵港澳大灣區的“江河湖海城”。
短短一年多,鐵建重工為何能下線并交付如此大規模的盾構機群?鐵建重工有關負責人介紹,成熟的研發技術是基礎,強大的生產能力是關鍵,高效的售后服務是保障。
2007年,鐵建重工從零起步,到2016年盾構/TBM年銷售100余臺套,全球市場占有率和生產能力排名第一。2017年上半年,鐵建重工長沙第二產業園正式投產,也大幅提升了企業制造和交付能力。如今,40條盾構機生產線橫跨鐵建重工長沙一、二產業園,企業當之無愧成為全球最大地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
“鐵兵一號”抵達廣州地鐵施工現場后,中鐵十九局技術人員和鐵建重工現場服務人員共同協作,克服重重困難,不畏炎炎烈日,僅用25天就完成盾構機的組裝及調試工作。
與此同時,鐵建重工派遣了200多人的服務團隊駐扎廣州,并設了配件倉庫,一旦盾構機有了故障,2小時之內就把專業服務人員派到現場,3個小時配件及時供應上,大大提升盾構機的作業效率。
不同地質環境讓盾構機“個性十足”
正常來說,一臺盾構機的使用壽命為10公里。那么,廣州這2條92公里長的地鐵線路,為何還需要52臺盾構機來修建?這主要跟廣州的地質條件有關。
原來,廣州位于珠三角沖積平原,屬獨特地質斷裂構造,素有“地質博物館”之稱,地鐵工程遍布花城,33座綜合樞紐通達7區,遁入地層深處建地鐵,穿越猶如“豆腐”般的艱險地域,安全風險高,施工難度大,依靠單一的盾構機型根本無法完成。
時任廣州地鐵十八號線四分部(中鐵二十五局管段)總工程師李雙美介紹,“我們在施工中面臨盾構隧道區域周邊環境復雜;地面建筑物多、房屋臨遷拆遷多;穿越范圍內農田、魚塘面積較大;地面車流量較大;區域地層為典型的上軟下硬地層等五大挑戰,施工風險高,這對盾構機的掘進控制提出了十分嚴格的要求”。
廣州18號、22號地鐵線先后下穿河流、既有運營地鐵線,村莊以及密集房屋群等眾多建構筑物和風險源。其中區間隧道與既有運營線垂直凈距最小僅有5.5米,而且全線河道縱橫,水塘密布,穿越200米以上寬度的河流有11處,最長的一段要在江底走1600多米。
不同區間面臨的地質條件和施工環境千差萬別,對設備選型要求各異,所以盾構機不能批量化生產,需要因地制宜研發、量身定做產品。這也意味著,鐵建重工為廣州研發制造的每一臺盾構機都“個性十足”。
因此,鐵建重工根據地質結構,為廣州量身定制了52臺盾構機群,以一臺盾構機刀盤直徑8.8米,身長200米來計算,52臺“鋼鐵巨龍”肩并肩擺放在一起,占地面積超過13個標準足球場。
開發設計多項盾構新技術
面對如此復雜的地質,鐵建重工技術人員并沒有怯場。“針對一項項地質難題,鐵建重工開發設計了冷凍刀盤、伸縮主驅動、刀具狀態監管模式等多項技術。”鐵建重工掘進機研究設計院研發人員陳慶賓介紹。
據陳慶賓透露,盾構機在廣州地鐵掘進過程中面臨著軟巖、硬巖、軟硬交替等不同土層,為解決隧道塌方問題,盾構機采用的冷凍刀盤技術,能夠把土層“冷凍”成一個罩殼式的安全體,“就像給盾構機定制了一款合適的安全帽,在穩定周圍地質環境的同時,更便于掘進。”
刀具的研發和選材也頗為曲折。每臺盾構機的刀盤上裝有100多個刀具,好似人的“牙齒”,用來破石嚼巖。“因此刀盤材質要同時適應低溫和高溫,保持刀盤整體結構的強度、剛度。”陳慶賓說,研發團隊經過上百次試驗,終于完成了刀盤的設計和選材。
上一個難題剛解決,新的難題又相繼出現:在遇到硬度較高的巖層地質時,刀具磨損較快,如何從緊貼施工作業面的刀盤上更換下損壞的“牙齒”,成為了一項極其復雜且危險的操作。
陳慶賓介紹,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鐵建重工又重新配套開發了“伸縮主驅動”技術,可以讓刀盤從施工作業面回退,便于在施工過程中碰上極硬巖和極高風險地層的時候,維修人員有更好的換刀操作空間。
同時,刀盤配合刀具狀態監管模式,實時監測盾構機“牙齒”的狀態,選擇最佳更換時機,從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施工風險。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