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交通集團30日發布消息稱,隨著海上施工船舶的大抓斗穩穩地將最后一斗疏浚物裝進駁船,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基槽疏浚工程全部完成。
深中通道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的世界級跨海集群工程。全長24公里,海底隧道長約6.8公里,其中沉管段長約5公里,由32個管節及1個最終接頭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寬的海底沉管隧道。
“項目沉管隧道沉放安裝的首道工序,就是要對隧道基槽進行處理。施工地處伶仃洋海域,具有地質條件復雜、基槽回淤量大、挖砂坑區域成槽難度大等特點。”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島隧工程管理部工程師劉曉鋒介紹。
據了解,基槽疏浚施工是沉管隧道工程的第一道工序,施工內容包括沉管隧道基槽粗挖、精挖、巖石處理、清淤及浮運航道疏浚等。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基槽設計線路上,除大量的泥沙外,還存在不少需要破除的海底硬巖,以及為隧道沉管先行施工的基礎工程——深層水泥攪拌樁,其超出標高部分同樣需要破除。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基槽施工由中交廣航局負責實施,從2018年7月沉管隧道基槽疏浚工程開工至今,先后投入國內首艘精挖抓斗挖泥船、首艘深海清淤專用船、自航耙吸式挖泥船等疏浚施工船舶累計17艘。在1400多個日夜里,建設者克服通航、環保、氣候、地質等多重因素限制,在深中通道東、西人工島之間挖出了一條長約5公里,寬約330米的深海基槽,并順利完成沉管浮運航道的開挖,截至目前已保障26節重達8萬噸沉管的順利安裝。
沉管隧道基槽設計的最深處約為40米,而施工區的原始水深僅在3至5米,在淤泥層極深、地質復雜的情況下施工,就像是在一塊巨型“豆腐”中作業。巨大的疏浚工程量更需要超級裝備支持,作為國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對基槽開挖及清淤施工精度的要求也遠超常規疏浚施工技術標準?!白鳛橐豁楇[藏在水下的深海工程,其施工工序精度要求達到厘米級,是目前國內罕見的深水深槽高精度開挖及清淤施工,驗評標準遠遠超出常規疏浚領域的標準?!敝薪粡V航局深中通道項目經理馬定強說。
為此建設團隊自主研發了國內首艘具有定深平挖功能的抓斗式挖泥船“金雄”輪,其精挖控制系統由數十個與7臺計算機連接的傳感器和監視器組成。憑借這套系統,“金雄”輪能夠利用12米高、重達90噸的巨型抓斗,克服自身重力、海浪、海流等多重影響,在30米的海底,將基槽開挖精度控制在50厘米以內。
“基槽開挖過程中最難處理的就是海底的硬巖和DCM樁(深層水泥攪拌樁)?!敝薪粡V航局深中通道項目常務副經理楊景鵬介紹,深中通道沉管區域分布著近30萬立方米的全風化花崗巖及中風化花崗巖,最大挖深處近40米,挖除難度極大。
以往類似工程一般采用水下爆破施工,但深中通道為確保生態環境安全,經過多次比選論證,采用重達35噸的鑿巖棒進行深水鑿巖施工,配合重型抓斗船清理碎石。這種深水深槽高精度巖石處理施工工藝,在全世界范圍內鮮有先例。
經過4年奮戰,深中通道的沉管基槽完成全部開挖工程,為最后6節沉管的浮運沉放創造了先決條件,為深中通道2024年如期建成通車、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及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奠定堅實基礎。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谑械墓粨Q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