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高速集團亮出渝湘復線高速公路建設“半年報”:截至6月底,渝湘復線項目已完成年度投資90.88億元,占年度投資任務148億元的61.41%,順利實現高速公路建設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雙過半”目標。
渝湘復線由巴南至彭水、彭水至酉陽、武隆至道真(重慶段)三個項目組成,平均橋隧比80%。6月27日至29日,上游新聞記者實地探訪了銅西互通、彭水隧道、雙堡特大橋等渝湘復線多個項目工地,發現建設工期均實現提前。
巴彭項目
世界在建跨徑最大雙聯拱橋8月底拱肋吊裝
巴彭項目起于巴南鹿角接天鹿大道,止于彭水縣與彭酉高速公路相接。全長157.25公里,投資398.38億元,其中,正在修建的雙堡特大橋為世界在建跨徑最大的雙聯拱橋。
雙堡特大橋為世界在建跨徑最大的雙聯拱橋
在施工現場看到,雙堡特大橋下部結構已全部施工完成,大里程引橋T梁已全部架設完成,大小里程纜索吊塔架已全部施工完成,正在架設往復牽引系統。
“雙堡特大橋是渝湘復線高速公路項目的關鍵性控制節點,主橋為2×405米雙跨連續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桁架拱橋,單拱計算跨徑380米,橋面寬32.5米,其跨度為世界同類型橋梁中最大。”
巴彭路8標1分部項目副經理張斌介紹,雙堡特大橋共有3個主墩,其中中墩采用了智能張拉系統,可以自動糾正塔偏。
“我們在塔頂安裝了北斗衛星定位采集器,出現偏移時電腦會發出信號,對偏移點進行自動張拉糾正,可將誤差減少至2厘米。”
張斌說,雙堡特大橋全橋共有72個拱肋節段,最大節段長28.05米、重200.8噸。在鋼拱肋加工過程中,應用了焊接機器人,激光除銹技術和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有效保證了鋼拱肋焊縫的焊接質量,提升了鋼拱肋拼裝的精度,預計今年8月底開始拱肋吊裝。
雙堡特大橋效果圖
此外,巴彭項目彭水隧道和水江隧道也實現工期提前。其中,彭水隧道為全線重點控制性工程,是渝東南第一長隧道,是渝湘復線高速公路唯一一座超萬米隧道。水江隧道右洞全長3432m、左洞全長3425m,計劃今年年底實現右線單幅貫通,隧道總體建設進度完成占比90%。
彭水隧道施工現場
水江隧道智慧工地
彭酉項目
銅西互通PA匝道橋首片T梁成功架設
彭酉項目起于彭水縣靛水,止于酉陽縣銅西,接酉陽高速。全長91.58公里,總投資164.33億元。
其中,銅西互通是渝湘復線高速公路樞紐互通工程之一,是渝湘復線高速公路與酉沿高速公路相接的重要樞紐立交。主要工程包含7座匝道橋、7座拼寬橋,路基挖方107萬方,路基填方28萬方。
彭酉路6標銅西互通現場負責人王曉陽介紹,6月17日,銅西互通PA匝道橋首片T梁成功架設,標志著該橋梁正式進入上部結構施工階段,工程建設取得了階段性的突破。
“目前,樁基、墩柱、系梁、蓋梁等下部結構已完成80%,預計12月底將全部完成,實現工期提前3個月。”
銅西互通實現工期提前3個月
王曉陽還透露,目前梁場日產T梁2片,截至6月底生產58片,年底可生產400片,架設300片,預計2023年4月底T梁預制可全部完成,2023年8月底T梁架設可全部完成。
此外,彭酉項目替溪溝特大橋主橋4個主墩均已封頂且已澆筑3個0#塊,預計明年4月全橋貫通。姚家隧道、周家寨隧道和文家灣隧道雙線貫通,萬足隧道左洞導洞、碉堡嶺隧道右線貫通。
據介紹,彭酉路通車后,彭水到酉陽兩地開車時間可由2小時縮短為1小時,酉陽、秀山到重慶中心城區縮短在3小時以內,避免繞道黔江。
武道項目
烏江特大橋預計年底完成主墩封頂
武道項目起于武隆區斑竹林,接G65渝湘高速,止于渝黔省界子母巖,全長31.34公里,總投資77.81億元。
其中,觀音廟烏江特大橋是渝湘復線武道路唯一控制性工程,大橋左線橋長924.08米,最大墩高107.824米;右線橋長944.08米,最大墩高115.292米,是目前國內在建跨徑最大的連續鋼構橋。
觀音廟烏江特大橋施工現場
“大橋所處烏江狹窄航段,且上游有兩個水電站,進入汛期水位漲落頻繁。”
烏江特大橋項目副經理馬俊騁介紹,此前他們通過用輪渡運輸施工材料,但單趟耗時長。為了趕工期,他們耗時5個月,在大橋旁建起了一條長199米、寬7.5米的鋼索橋,最大承重達60噸。罐車通過施工便橋不到1分鐘就可達到對岸,且不受水位漲落影響,運輸材料時間大幅縮短。目前大橋1#主墩完成21米墩身施工,2#主墩已經完成36米墩身施工,預計2022年12月4日完成主墩封頂,實現提前合同工期10個月。
重慶高速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集團17個公路水運建設項目正鉚足干勁,加快推進。半年完成建設投資153億元,占年度計劃255億元的60%,同比增長135%,成功實現任務目標“雙過半”。渝湘復線高速項目全線建成通車后,將有效縮短渝東南地區與重慶中心城區的距離,緩解既有渝湘高速公路擁堵情況,對沿線本土旅游資源發展,打造重慶交通強市,促進地方交旅融合、經濟多樣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