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濟南市黃崗路隧道開工儀式在項目北岸舉行。
據了解,濟南黃河黃崗路隧道工程南起藍翔中路,向北穿越濟廣高速、黃河、鵲山水庫沉沙池,在龍湖濕地公園接地,設置收費廣場,與在建G309立交銜接。工程總長約5.8km,其中隧道段長約4.8km,盾構段長度3.3km。隧道采用單洞雙層,通過一條盾構隧道,解決兩個方向的車輛通行問題,布置雙向6車道,上層通行南向北交通,下層北向南,設計車速60km/h,相比常規雙洞隧道方案投資節約,盾構隧道外徑16.8m,是下穿萬里黃河最大直徑盾構隧道。項目由濟南城市建設集團投資建設。
黃崗路隧道定位為小客專用通道,并兼顧消防救援、公交通行需求。項目凈空高度達到了4.2米,遠超市政道路3.5m規范凈空標準,可以滿足規范中所有不超限車輛正常通行,也可滿足消防、管理及救援的要求。施工過程中,隧道需穿越鵲山水庫沉砂池,盾構施工擬采用環保漿液,同時根據土層滲透性情況復核漿液的輻射范圍,確保盾構穿越時漿液不串入沉砂池,實現對一級水源保護地的無害化穿越。
下一步,市交通運輸局將站在新的起點,積極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落實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建設要求,助力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全面提速,在濟南市跨黃通道規劃建設實現四方面的突破。
一是過河通道數量的突破。在已有15處通道的基礎上,規劃新建黃河大橋復線橋、繞城高速大西環黃河大橋、黃崗路隧道等11處通道,形成26處過黃河通道布局,過黃通道數量翻一番。主城區過黃通道平均間距縮短到僅約3公里,在所有黃河沿線城市位居首位。
二是橋梁功能的突破。集約利用跨黃通道資源和土地資源,采用公軌合建、公鐵合建等方式,統籌考慮機動車、軌道交通、非機動車、行人通行需求,打造復合型跨黃通道。
三是橋梁景觀環境的突破。精心選擇結構類型、外觀式樣和亮化方案,賦予橋梁人文和時代氣息,展示黃河文化根脈,打造濟南新地標、新名片。
四是新技術新工藝突破。研發超寬組合梁斷面、智能化無人值守頂推技術、高疲勞性能拉索體系等創新技術,采用標準化設計、工廠化制造、裝配化施工,打造國際一流品質工程。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