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片拼裝、襯砌澆筑,近期汕頭灣海底隧道施工現場一片忙碌。7月9日,從汕汕鐵路站前六標獲悉,目前汕頭灣海底隧道掘進長度已達4993米,礦山段進口已掘進1727米,1號斜井開挖1490米,2號斜井開挖712米,盾構段掘進1064米,整體建設任務過半。
世界首條、國內首次……汕頭灣海底隧道于2020年8月正式開工,彼時擺在建設者們面前的,是從未遇到過的技術難題。據悉,這條設計時速為350公里的單洞雙線高鐵海底隧道,集花崗巖不均風化、巖體崩塌、表層溜塌及危巖落石、砂土液化與軟土震陷等不良地質于一體,地處8度地震區,穿越17條斷層破碎帶,其中8條為活動斷層。首次亮相,“鋼鐵牙齒”高效碎石汕頭灣海底隧道盾構段長2169米,包括890米軟土段、430米上軟下硬及849米全斷面硬巖段。隧道開挖猶如先切豆腐,后磨生鐵,中間軟硬夾生、孤石分布。為了“切不壞豆腐”,還“磨得動生鐵”,中鐵十四局根據汕頭灣海底隧道量身打造的“永平號”泥水平衡式盾構機,適當加大刀盤開口率,縮小正面滾刀間距,相當于在讓盾構機“張大嘴”的同時,縮小“牙縫”,滾刀能如同一顆顆用鋼鐵打造的“牙齒”,高效啃碎海底巖石。同時還為間距滾刀配備了“貼身管家”,及時監測滾刀的旋轉、溫度,有效預防大塊孤石“卡牙”,減少不必要的停機,提高施工效率。據悉,這些技術在大直徑盾構隧道施工中均為首次應用。
頂住水壓,項目部成專業“補漏團隊”隧道礦山法段含1126米海域礦山法段及5636米陸域礦山法段。其中,2號斜井大里程采用海域礦山法施工,共穿越5條斷層破碎帶,最大埋深87米,大部分位于高水壓風險區域,最大水壓可達0.97兆帕,水在這樣的強壓力下,可形成高達97米的水柱。如此復雜的地質條件迫使該項目成了專業的“補漏團隊”。據介紹,受斷層破碎帶影響,海域礦山段就如同藏滿裂縫的天花板,而天花板的上方裝滿了海水,隧道常常挖著挖著就被“灌”成了一條小河。項目施工人員在排水的同時,采用超前帷幕注漿技術,在“天花板”裂隙處打孔,將水泥填充到裂隙中,從而在開挖區域周邊形成一定厚度的止水帷幕,隔斷漏水點,阻斷涌水。建造過程中,該項目邊施工、邊探索、邊總結,有效應對了復雜的地質條件,并對復雜海域條件下超大斷面高風險海底隧道綜合建造關鍵技術有了相關研究,為國內外水下隧道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經驗。汕頭灣海底隧道全長9.781千米,為汕汕鐵路全線控制性工程,計劃于2023年貫通。屆時,高鐵從海底駛出,汕頭至廣州的時間將縮短至1.5小時左右,沿海通道縱向千余公里無時速350公里高鐵布局的空白將被填補。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