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我們首創地鐵穿越大厚度濕陷性黃土關鍵技術,通過大型浸水試驗和濕陷機理分析,修正了自重濕陷量計算公式,并根據工程特性研究,形成了‘不地基處理、不下壓軌面’直接穿越的設計方法,從而節約了1.5億元工程造價,也為高鐵、公路隧道等類似工程提供了借鑒?!?月11日,作為西北五省首個斬獲詹天佑獎的軌道交通項目,西安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楊曉強向記者講述了西安地鐵4號線建設背后的故事。
繼2020年獲得國家優質工程獎后,西安地鐵4號線工程再次斬獲國家級工程獎項——第十九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記者了解到,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是我國土木工程領域科技創新最高榮譽獎,是以表彰獎勵科技創新與新技術應用成績顯著的土木工程建設項目為宗旨的科技獎勵項目,被業內視為建筑界的“奧斯卡”獎,含金量不言而喻。
作為一條南北向骨干線,西安地鐵4號線連接西安火車站、北客站、機場城際等大型綜合交通樞紐;線路全長35.2km,均為地下線路,設29座車站,其中11座為換乘站,總投資238.22億元,2014年7月16日開工,2018年11月29日竣工驗收?!敖ㄔO中,我們堅定信心攻堅克難,穩中求進開拓創新。選線方面,地鐵4號線與城市九宮格規劃高度融合,穿越古城,連通新區,銜接樞紐,客流效益顯著?!睏顣詮姳硎?,地鐵線網客流強度2018年與2019年居全國第一,2020年、2021年分別居全國第三、第四。
乘坐地鐵4號線,可以發現該線路繞大雁塔、古城墻、鄰大明宮,沿途還涉及大慈恩寺、董仲舒墓等五處國家級文物……當西安地鐵與歷史文物“同框”,為了保護文物資源不受影響,市軌道集團首次提出了一整套地鐵工程與文物遺址“近而不進”的和諧發展理念與方法。“近”是指地鐵車站等接近文物,便于乘客觀賞文物,“不進”則是指線路不下穿文物;并創新研發了古建筑振動控制關鍵技術,獲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隨著地鐵建設按下“加速鍵”,軌道施工工藝持續升級。值得一提的是,針對該線路13次穿越地裂縫,建設者們創新了地鐵“騎縫”設置模式及防水技術,實現了“分段處理、預留凈空、柔性接頭、特殊防水”的設防理念,確保線路運營安全。此外,地鐵建設者還攻克飽和軟黃土地層大斷面淺埋暗挖隧道,下穿西安火車站咽喉區29股道、12組道岔群關鍵技術。
在地鐵4號線車站設計方面,創造了西安火車站站分離島式——先隧后站、多網融合的車站一體化設計方案?!盀楸茏尨竺鲗m遺址,結合西安火車站改造,車站斜向設置于國鐵咽喉區正下方,與國鐵樞紐采用一體化設計,采用分離島式—先隧后站方案,實現同層換乘,地鐵與國鐵換乘采用專用單向路徑,與國鐵快速進站廳無縫銜接?!睏顣詮娊榻B道,地鐵4號線車站以“絲路長安”為主題的裝修設計理念,采用橫向連廊組合,天地墻空間一體化表現手法,為市民游客展示了漢唐盛世和現代文明。
據悉,西安地鐵4號線工程獲得國家優質工程獎1項、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在內的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3項,從西安走出去的軌道交通創新技術已在多個城市地鐵建設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