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攻克高原隧道通風缺氧世界級難題,到成功解決萬年古沖溝地質中開挖隧道罕見技術難題;從屢創國內高鐵領域轉體橋施工先例,到建成國內首座TOD交通樞紐商業綜合體;從徹底結束藏東南地區不通鐵路的歷史,到西北戈壁填補國內風沙防護研究的空白……多項世界之最、國際先進、國內首創,成為中鐵十七局五公司鍛造核心競爭力、拓展品牌優勢的生動實踐。
科技“強賦能”,發展“育新機”。近年來,該公司深入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體系健全完善,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人才創新環境持續向好,品質、效率、動能如同細密如織的神經網絡和血管不斷滋養著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鋼筋鐵骨。
筑高地,強基勁骨“底子”厚
拉(薩)林(芝)鐵路扎繞隧道水壓光面爆破效果
晉北懷仁集大原鐵路建設現場,一項基于BIM技術應用研究、作用于節能降損的預制箱梁工序優化工作正在緊張有序推進。
發育“高精尖”專項施工技術,自立自強是關鍵。
該公司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工程為基底的科技創新體系:聚力“最強大腦”,于2014年成立技術中心,緊扣長大隧道、深水橋梁、深基坑開挖等技術含量高、設計結構新、施工難度大的業務板塊制定科技創新實施計劃,指導幫扶一線推進課題研發、技術創新,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關鍵核心技術;聚力“健碩體魄”,以拉林、浩吉、鄭太、運三、集大原等重難點工程項目為依托成立職工創新工作室,精心優選各級職工代表組建科研攻關團隊,鉆業務、優工藝、強技能、攻難關,推動科研成果與工程建設深度融合和加速轉化。
“這本‘小百科’包涵了項目技術工作的組織結構、崗位職責、過程管理及科技、測量、試驗等相關技術工作的管理內容和流程,實現了基層科技創新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經公司、項目兩級專家歷時4個月反復研討論證的《項目技術管理指導手冊》一經印發,便快速在施工一線普及使用。
圍繞線路及路基、橋梁、隧道及地下、市政、房建、綜合管理及信息化、水利水電等工程領域,該公司相繼出臺實施科技管理、專利管理、項目技術工作考核等5項規章制度,對企業科技成果鑒定、工法研究、論文撰寫、專利申請等4大類別進行規范指導,為科技創新工作進基層、進班組、進掌子面繪制了“路線圖”,有效保障了項目安全、質量、工期、效益等各項目標實現。
十載奮進路,以機制、制度為抓手,加快實現科技創新“點—線—面”全面布局,全力打造自主創新高地,支撐企業開拓市場、轉型升級、提質增效。該公司2017年獲批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014、2017、2020年連續3次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科研經費投入保持3%,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上升至60%,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匯質能,攻堅探新“底色”優
浩(勒報吉)吉(安)鐵路采用《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過渡區重載鐵路隧道綜合施工技術》
一項項精品工程如何“崛起”,一張張靚麗“名片”從何而來?高品質建設的自信來自深厚的技術功底,更離不開創新實力的堅強支撐。
2016年7月15日“中國高鐵升級版”的鄭徐高鐵上,我國兩列標準動車組完成了時速420公里的高速交會試驗,刷新了實際鐵路運營線最快交會世界速度。而這條集多項“中國制造”高鐵技術于一身的線路,也融入了該公司建設者的智慧。技術團隊從軌道板制造,底座和隔離層施工,軌道板鋪設、精調及灌注,自密實混凝土制備和灌注質量控制等方面持續創新工藝、升級設備,系統形成了《高速鐵路CRTSⅢ型板式無砟軌道成套施工技術》,自主研發的CRTSⅢ型無砟軌道板年產量高達2萬塊,并相繼在京沈客專、濟青客專、昌吉贛鐵路、商合杭鐵路、鄭阜客專推廣應用,為建立完善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CRTSⅢ型板式無砟軌道技術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
“要從技術上尋求突破、創優創效,靠‘單打獨斗’屬實難上加難。”協同合作、融合發展勢在必行。該公司建立完善以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為主的“產學研”一體化聯合研發平臺,重點解決關鍵核心領域“卡脖子”問題,先后與北京交通大學、蘭州交通大學、中南大學、鐵一院合作研發《砂質Q3黃土水-力耦合特性及黃土隧道安全施工關鍵技術》《單線單洞高原特長隧道修建及運營保障技術》《高速公路分岔隧道連拱段獨立雙洞法修筑技術》等多項課題研究,自主攻關的《復雜城市環境下多層次地下空間結構施工關鍵技術》《深水嵌巖式基礎鎖扣鋼管樁圍堰不封底施工技術》等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效形成一批實用性強、有特色的先進工藝、工法及專利技術。
榮獲省部級科技成果5項、中國施工企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4項、中國施工企業協會微創新技術大賽二等獎2項、山西省太行杯土木工程大獎5項、廣東省詹天佑故鄉杯土木工程獎1項,取得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39項、省部級工法23項、軟著權3項,獲得山西省第一屆優秀專利獎1項……在科研成果“強引擎”的加持下,企業自主創新“關鍵變量”正轉變為核心競爭實力“最大增量”。
聚星火,育才添智“底氣”足
組織舉辦房建專業技術人員首期培訓班
從“筑底提升”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短短幾年間,企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與人才結構不優、創新能力不強之間的矛盾愈加突出。
核心技術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
他們針對不同層級專業技術人才采取分層培養模式,以科技成果、QC成果、“五小成果”研發以及優秀工法論文申報等為抓手,讓初級技術人才在技術創新、管理創效活動中提升理論水平、轉化實戰能力、堅定職業成長方向;借助首席專家工作室、創新工作室、科研攻關團隊等的引領輻射效應,鼓勵中層技術管理人才深入開展科技攻關,提高科研能力及管理水平;培育企業各專業領域的領軍人才,發揮專家隊伍在企業決策參謀、咨詢指導、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強專家隊伍價值創造能力。
解“痛點”疏“堵點”。選拔聘用包括隧道與地下、橋梁、房建、試驗、測量等領域在內的“公司+項目”兩級工程技術(技能)專家,并嚴格考核管理,專業技術干部晉升路徑不斷延展拓寬,關鍵領域專業力量得到凝聚提升。加大薪酬改革力度,制定出臺“基本工資+績效工資”薪酬分配方案,尤其突出關鍵崗位和管理骨干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堅持技術創新、縮短工期等就是重要的創效點,實現項目總工收入待遇與黨政主管齊平,企業專業技術職務津貼、注冊類證書補貼、科技獎勵等覆蓋范圍、提升幅度均創歷史之最,全面引導和鼓勵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立志技術成才、實現職業價值。
46名技術骨干聘任為公司工程技術(技能)專家,96名優秀技術技能人才提職提級走上項目總工、工程管理部等關鍵崗位。如今,在該公司工程建設最前沿,一支由骨干管理人才、中層技術管理人才和初級技術人才組成的科研人才梯隊已然成形。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