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武漢地鐵迎來了第3000輛列車:武漢軌道交通前川線一期工程第1列新車整裝待發。從2003年11月1號線一期首列車到漢,到2016年8月6號線一期第23列車到漢,武漢地鐵邁入“千車時代”歷時13年。2018年9月19日,時隔2年,迎來第2000輛車。時隔4年,再次迎來了第3000輛列車,見證了武漢地鐵高質量發展。
新車空調機組采用變頻空調 節能環保
上午9點45分,一輛車身懸掛著“熱烈慶祝武漢軌道交通第3000輛車順利交付”橫幅的“鳳凰橙”新車被吊車徐徐吊起。2分鐘后,列車被穩穩放在了軌道上。武漢地鐵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這輛車由中車長客武漢黃陂基地制造的,是名副其實的“漢產”車,預計年底就能正式上線。
前川線一期沿用了武漢軌道交通7號線一期的A型車,和市民常見的6、8號線等線路上的A型車相同,“塊頭”一樣大,相對于B型車而言“裝”得更多。A型車滿載時,載客量為2592人,B型車為2030人。武漢地鐵目前已開通運營的線路中,1、2、3、4號線和機場線使用的是B型車,剩余線路均使用A型車。
武漢地鐵集團建設事業總部車輛部經理朱圣瑞表示,相較于7號線一期使用的列車,此次交付的7號線前川線列車在設計上有著顯著優化:“空調機組采用變頻空調,送風機風量可調,節能效果好。車內溫度波動小,提升乘客舒適性。在內部裝修上,我們也下了很大功夫。尤其在細致化這一塊兒,縫隙可以控制在1.5到2毫米之間。在座椅包角的地方,生產時也做了人性化處理,最大程度防止乘客磕傷碰傷。貫通道折棚由單波雙層改為對波形式,整體隔音性能得到了提升。”
1686輛地鐵列車為武漢制造
“中車在武漢建立兩個基地以前,武漢地鐵主要在株洲和長春進行新車采購。車輛從外地走鐵路運輸到武漢,再通過汽車運輸到車輛段,時間不可控,遇到特殊情況會拖延項目進度。現在車輛在武漢生產,交付一般不會延遲,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成本和運輸費用。”朱圣瑞說,這19年來,武漢地鐵共有539列共計2994輛投入線網運營,其中“漢產”281列共計1686輛,比例達56.3%,它們主要來自中車長客武漢黃陂基地和中車株機武漢江夏基地。
早在2018年9月記者采訪武漢地鐵集團時,朱圣瑞就曾樂觀預測:武漢地鐵第三個1000輛應該會在2022年完成交付。如今4年過去,這一預測果真成為了現實。朱圣瑞說,也正是因為兩個基地的存在,從客觀上保證了4年時間完成1000輛列車目標的實現。
武漢地鐵相關人士透露,中車長客武漢黃陂基地自2013年投產,中車株機武漢江夏基地自2015年投產,短短數年,武漢地鐵列車本地化生產不僅初具規模,還扎扎實實推進了“武漢制造”。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