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嗒、吧嗒……”汗水大滴大滴地墜落在地,“嗡嗡、嗡嗡……”大功率機器的轟鳴聲充斥整個隧道。這里是距地上100米的中鐵十四局汕頭灣海底隧道。眼下正值盛夏,盡管在地下,但隧道內最高溫度依舊能達到48攝氏度。中鐵十四局汕汕鐵路站前6標項目部技術員李金勇飛快地揩去眼皮上正要滴落的汗珠,又不錯眼地盯著頭頂的立架施工。
目前施工段的圍巖情況較差,屬于強風化花崗巖,一旦開挖后形成臨空面,圍巖應力情況也會隨之變化。雖然立架前首先會進行機械排危,但依舊不能保證百分百排除掉塊風險,這給隧道施工團隊帶來了不小的心理壓力。
汕頭灣海底隧道內工人正在施工
該項目位于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濠江區境內,標段全長22.2公里,其中汕頭灣海底隧道是我國首座設計時速350公里的單洞雙線海底高鐵隧道,計劃于2023年通車。由于地處復雜深水海域,施工任務緊張。項目自進場以來一直處于沖刺狀態,耐著高溫施工已經成了建設者們的常態。李金勇就是這群“地下工作者”中的一員。一年多來,隨著工程進展,他和“老師”工區長鄭道明和一眾“學長”一起,頂著高溫實現了隧道掘進過半的施工目標。
“由于洞內高溫,施工時最糟糕的情況就是發生中暑事件。”李金勇介紹道,“今年汕頭氣溫較去年同期有所升高,項目部也及時采取措施,通過往洞里運送冰塊進行降溫,尤其是在進行打鉆和立架等工序時,大功率設備散熱會導致洞內溫度升高,采取降溫措施勢在必行。”
但高溫,只能算是隧道夏季施工的第一道難關。比高溫更難忍受的,是潮濕。
“5月中旬,開挖汕頭灣海底隧道1號斜井的時候,那才叫挑戰呢。”鄭道明說道,“那里是四級圍巖,情況較差,滲水嚴重,水溫又高,施工的時候,我們一群人在隧道埋頭苦干,活像在逃脫蒸籠的小籠包。”
氣候濕熱,高溫、潮濕的天氣加上滲水的圍巖,隧道內,施工人員的工裝幾乎剛上身就都濕透,伸手都能擰出帶著泥的漿水來。由于正值雨季,白天浸了泥漿和汗水的工裝,在潮濕天氣下,晚上洗了也晾不干,所以工人們幾乎都是穿著濕衣服上班。對于這個情況,大家也都習以為常了。
施工條件復雜、困難頻出并沒有打磨掉隧道建設者的韌性和熱情。項目針對隧道節點安排、施工進度周密謀劃,科學部署,攻堅突破,倒排工期。項目進場以來,汕頭灣海底隧道斜井進入正洞、F8斷層施工等重難點問題如期解決,捷報頻傳。目前汕汕鐵路站前6標控制性工程汕頭灣海底隧道已開挖4939.8米,占隧道總長度的53.74%.這群常年默默無聞的“地下工作者”,也憋著勁想搞一個“大新聞”。鄭道明經常用一句話給大家鼓勁兒:“別看咱們常年搞‘地下工作’,真等到‘破土而出’的那天,大家怕是要把這個隧道夸到天上去呢。”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