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十局五公司承建的蘇州南湖路東延工程項目路線全長2055.8米,其中尹山湖隧道是全線控制性節點工程,為目前國內最深的湖底隧道。項目存在著深基坑開挖、地連墻施工、圍堰施工及模板支架等安全管理重難點。為了保障項目安全生產,該項目部多管齊下,積極創建“平安工地”,并連續兩年位列蘇州市公路水運工程“平安工地”考核評價結果榜首。
夯實安全基礎,鑄就“銅墻鐵壁”
完善安全管理體系“兩健全”。項目建立健全安全規章制度,在實操中不斷修訂完善。同時成立專門的安全生產管理機構,配備優秀專職安全管理人員。
堅持安全生產責任“三落實”。制定安全生產責任目標,層層分解厘清責任鏈條,自上而下逐級簽訂安全責任書,將安全生產責任目標落實到部門、班組和一線作業人員,并同其經濟效益掛鉤,促進安全主體責任、安全監管責任和安全生產“一崗雙責”的落實。
做到安全教育培訓“四同步”。按照“同謀劃、同部署、同檢查、同落實”工作要求,大力度、廣覆蓋地開展安全教育培訓。在施工現場設置安全教育室,開展“工前10分鐘,平安一家人”教育活動,每日分早、中班前播放各類安全教育警示視頻。引入“建筑工程從業人員多媒體安全培訓工具箱”,通過身份證刷卡錄入信息,自動形成培訓記錄,將各項教育內容以形象生動的動漫視頻方式進行授課,讓工人對安全教育知識要點印象深刻,提高培訓成效。
錨定事故隱患治理“五到位”。項目以事故隱患“自查到位、檢查到位、整改到位、復查到位、獎懲到位”為目標,通過高密度、高強度的安全檢查、督查,推動事故隱患治理清單化、信息化、閉環化管理。
優化管控措施,織就“天羅地網”
推進管監分離,安全管理人人有責。項目部對各部門各崗位安全職責明確分離,全面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安全質量工作,切實推進安全生產“管”“監”責任分離,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綜合治理。秉持科學管控,防范化解風險。項目安全風險預控策劃在前,每月對項目風險動態評估,并落實防控措施和監控責任人,守住安全風險紅線。
完善應急管理,提升處置能力。項目不斷完善應急救援機制,結合項目實際,編制16項專項應急預案,組建應急救援搶險隊伍,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活動,使班組、現場管理人員處置現場突發事件的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普遍提升。
力推標準模式,打造“文明工地”
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推行安全生產“五化”管理,進一步規范從業人員的安全行為,促進現場各類隱患排查治理,建設安全生產長效機制,有效防范和遏制事故發生。注重方案研究和圖表轉化。開工前組織專家論證,通過后及時報審批,逐級進行專項方案交底;施工過程中,嚴格領導帶班盯崗制度,嚴格落實施組方案。
強化專項方案圖表化,改變以往方案“重文字”的狀況,使方案中的控制和管理措施更加清晰易懂,更加便于實施。大力運用可視化遠程監控系統。監控系統重點布控,360度旋轉探頭,可實時監控隧道基坑施工、鋼筋加工場區施工,支持監控錄像回放,專人監控,及時發布違章信息,督促消除安全隱患。全面推行揚塵治理智能化自動化,采用智能揚塵監控技術,對施工現場大氣質量、噪音、風速、風向、溫度、濕度等進行全天24小時跟蹤監控,遠程控制霧炮機、圍擋自噴系統,實現揚塵治理智能化管理。
創新安全管理,創建“平安工地”
以二維碼管理打造數字化防控體系,安排專人收集整理信息,將“人、機、物”管理與二維碼深度融合,集中人員持證教育情況、設備檢測驗收信息、物資狀態巡檢頻次等內容,提升安全巡查效率。以班前講話活動推動班組標準化建設。持續開展班前講話活動,以《施工安全手冊》為綱,領導帶頭講,班長認真講,組員輪流講,循序漸進,規范安全行為。
以信息化管理帶動全員參與隱患排查。采用安全質量隱患排查治理系統和項目“平安守護安全生產管控系統”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實現安全隱患“即時拍、及時改”,改變了安全檢查“現場發現隱患、下發整改通知單、整改回復”的傳統方式。項目部還配備無人機配合專職安全管理人員開展日常安全巡查工作。
以思維導圖探索安全管理體系圖表化。采用思維導圖對安全管理工作內容進行分解,對工作流程和邏輯關系進行梳理,規范管理程序,明確時間、地點、人物、工作內容、工作流程“五要素”。設備管理以操作規程為切入點,明確設備使用前的準備工作、使用方法和使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同時針對設備使用過程中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并制定相應的應急處置措施,以流程圖的形式掛牌公示。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