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20多萬中國人民用雙手在滇西南的崇山峻嶺間刨出一條“血路”——滇緬公路,創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跡。
80多年后,一條幾乎與滇緬公路并行,被譽為“世界最難修鐵路”的大(理)瑞(麗)鐵路正在建造。
80余載光陰,歷史交錯,斗轉星移,時間與空間在此交匯、重疊。
如果說80年前的滇緬公路是中國人民為了國家榮辱、打破日軍侵華鐵蹄的“抗戰輸血管”,那么穿越滇西復雜地層的大瑞鐵路,則是央企履約踐諾,踐行使命擔當,助力滇西脫貧致富、值得載入史冊的“經濟騰飛線”。
飛機飛過云南的上空,目光所及,藍天白云下群山綿延、層巒疊嶂,湖泊、河流、城市鑲嵌其間,袖珍小巧。在氣勢如虹的大自然面前,一切都顯得那么渺小,人類難見蹤影。
云南山地的險峻自古有之,以滇西為甚。山高,殼薄味香的核桃難以運出,路遠,美麗迷人的風景腳步難及。在中國高鐵名片響亮全球的當代,鐵路仍是世居于此的百姓心心念念的翹首以盼。
2008年3月,伴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步伐,國家重點工程——大理至瑞麗鐵路開工建設,這是一條承載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連接國內外交通運輸、西南地區經濟開發等多重重任的鐵路。一群肩負鐵路建設使命的中鐵二十三局建設者,從五湖四海匯聚至彩云之南,一轉眼便是14個春秋。
當時的人們沒有想到,未來的14年他們將遭遇“國內外罕見VI級圍巖”,迎戰頻繁發生的軟弱圍巖大變形、溜塌、突水、突泥、涌渣等地質災害。人們更沒有想到,在異常惡劣的缺氧、高溫、潮濕環境中,他們堅守初心,不屈不撓,頑強抗爭,在被譽為世界級難度“復雜地質博物館”的滇西地區成功修建了一條穿山越嶺的地下鐵路通道,書寫了氣勢磅礴的鐵路建設新篇章。
在惡劣環境之外,14年艱苦卓絕的大瑞鐵路建設歷程中,建設者們不得不面對長時間跨度帶來的物價飛漲、設備老化,以及資金緊缺、隊伍撤場、工期緊張等重重“關卡”。為克服這些困難,從集團公司、工程公司到項目部、架子隊,上至企業高管,下至掌子面技術員,都付出了驚人的努力。
面對外界質疑和鐵路建設對企業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牽制,中鐵二十三局黨委書記、董事長肖紅武和歷任集團負責人始終不改初衷。在肖紅武的心中,大瑞鐵路對于中鐵二十三局而言,不僅僅是一條關乎地方經濟和民生發展的鐵路線,更是在國家西南鐵路大動脈遭遇極端地質難題之際,中鐵二十三局理應擔當的使命,他說“一切以國家大局為重,以鐵路開通為要,這是我們作為央企履約守諾應盡的責任”。
14年來,他們全力以赴、不計得失,以實際行動踐行履約守諾的央企責任,為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幫助百姓脫貧致富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切為了大瑞鐵路通車目標”
“能在大瑞鐵路堅守下來的都是英雄”。一次次目睹隧道內作業人員在艱苦環境下施工,中鐵二十三局總經理王政松頗受觸動。2020年6月,在大瑞鐵路建設最為吃緊、保通車壓力最大的時候,他臨危受命,擔任大瑞鐵路建設保開通“總都督”,坐鎮大瑞鐵路建設。
他帶領集團公司工作組和隧道專家深入施工一線,長期蹲點,現場辦公,從優化方案入手,梳理需求、制定計劃,增開工作面、明確激勵措施,以雷霆手段保障資金、設備、人員等資源迅速到位。
面對惡劣環境造成的濕噴機故障率高、效率低等問題,為不耽誤工序進程,他果斷決策,立即采購數臺價值百萬元的濕噴機械手投入施工一線,讓以往超10個小時的噴漿工序縮短至三四個小時,同時新建了拌和站,采購或租賃挖掘機、裝載機、混凝土運輸車、運渣車、制冰機等機械車輛,淘汰年久老化的機械設備,“只要是工程施工需要的,集團公司都會全力支持,一切為了大瑞鐵路通車目標!”
長13.39公里的杉陽隧道是大瑞鐵路重要控制性工程,斷面小,進深長,無法錯車,最高峰時一個洞口進出機械車輛超50臺,對調度工作要求極高。且洞內原對講系統信號差,調度單一,一旦指令跟不上,就會造成車輛嚴重擁堵,“有時候一堵就是兩個多小時”。為解決這個問題,王政松力主增加4G網絡,并強力推行洞內車輛行駛調度系統,幫助洞外實時掌握洞內施工進展情況,讓指揮調度更加方便快捷,并一舉解決了狹窄隧道內機械車輛擁堵難題。
隧道施工難度大、環境惡劣、工作強度高,“幾乎所有隧道施工會遇到的難題,這里都能遇到。”為激發現場作業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王政松組織倒排工期并制定科學的激勵考核措施,甚至在關鍵工序施工時“把人民幣掛在鋼架上”,大大提高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此外,他積極調動社會資源,會同經管部門引入國內優秀隧道施工隊,并多次組織國內專家對隧道進行現場會診,幫助提高施工進度。面對業主下達的通車節點,他對項目部領導人員的心理壓力感同身受,在嚴要求強督促的同時,經常鼓勵他們,幫助疏導管理人員的壓力。
經過一系列措施的推行,工人干勁大了,人員思想穩定了,作業效率提高了,現場施工面貌煥然一新,多個掌子面平行快速推進,隧道施工進度成倍提高。“苦熬不如苦干,中鐵二十三局在大瑞鐵路奮戰10余年,現在已經到了最后的攻堅時刻,我們一定要頂住壓力,頑強拼搏,確保實現開通目標。”王政松經常在施工生產會上給大家加油鼓勁。
但他自己作為中鐵二十三局長期蹲點大瑞鐵路建設的班子成員,面對施工中遭遇的重重困難、巨額的資金設備投入以及高壓的節點工期,肩負的壓力不比任何人小,但他沒有絲毫動搖。他說,大瑞鐵路是國家重點工程,對于云南經濟發展和國際交通連接有重要意義,是地方老百姓期盼已久的致富路,“投入再多、困難再大、施工再難,也要保質保量地完成”。據悉,截至目前,中鐵二十三局在大瑞鐵路項目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其中上場機械設備1100余臺(套),組織參與施工人員數萬人次。
“干一項工程樹一方口碑”
“公司執行董事擔任項目經理,多位副總經理駐扎洞口,部門負責人長期蹲守,項目管理人員最高峰時超200人,相當于5個普通工程項目的編制……可以說,整個公司的精兵強將都調來大瑞了。”曾擔任大瑞鐵路項目經理,如今駐扎洞口負責杉陽隧道進口施工的中鐵二十三局一公司副總經理姚夫森,對大瑞鐵路建設歷程了如指掌。他說:“集一個工程公司之力投入一個工程項目的建設,即便是在全中國鐵建也是非常少見的。”
自2020年以來,為實現大瑞鐵路保開通目標,姚夫森等公司副總經理,已經在各自負責的“洞口”蹲守了2年,協調掌子面的人員、設備和物資資源,為施工隊伍提供水電氣等施工保障,確保掌子面進度穩定可控。姚夫森負責的杉陽隧道進口段為整條隧道施工難度最大的部分,反坡排水、圍巖大變形、高地溫、長大隧道通風困難、斷面小交通擁堵等疊加因素讓施工難度和安全風險成倍增加。“進度壓力太大,姚總晚上睡不著,經常一個人徒步幾公里進到隧道掌子面查看施工情況”,洞口技術主管楊明京告訴記者。
多年來,一公司抽調全公司“精兵強將”投入大瑞鐵路建設,也優先吸納當地農民工就業,幫助地方百姓脫貧致富。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們手把手教授農民工開挖、電焊、立拱架、噴混凝土、機械操作等施工技術,把他們從看天吃飯的農民培養成技術精湛的隧道作業工人。
“杉陽進口架子隊里,有父子檔、兄弟檔,還有夫妻檔,有的工人跟著我們十幾年了,從原先種地年收入三四萬元,到現在年收入近十萬元。你看周圍的房子都是這幾年建起來的”,姚夫森指著不遠處村民的新房說道。據統計,中鐵二十三局大瑞鐵路項目每年使用當地農民工1000余人,高峰期有近4000名當地村民在項目部各個工區務工,平均月工資7000元左右,技術工種更是達到每月9000元至10000元,比當地工資水平每月提高了近4500元,收入得到極大提高。除此之外,十幾年來,項目部積極幫助當地改善道路交通環境,疏通道路水溝,參與地方搶險救災,疫情期間提供防疫用品,向幼兒園贈送書包,幫助村民解決急難問題等,與當地政府和地方百姓結下了深厚友誼,“每年殺年豬的時候,村民都會邀請我們去家里做客”。截至目前,中鐵二十三局累計幫助地方修擴建村道、山路8500米,清理溝渠9360米。近年來,村里房屋建起來了,小車買起來了,山路拓寬平坦了,生活改善了,村莊因為中鐵二十三局大瑞鐵路建設者的到來,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干一項工程,樹一方口碑。吸納村民就業,為地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我們責無旁貸,這也是一種無形的企業文化傳播”。一公司執行董事兼大瑞鐵路項目經理安茂平說道。當地村民張光紅在杉陽隧道進口已經工作了五六年,他說,現在看到中國鐵建的標志就非常親切,“像見到親人一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苦活、累活、難活都是他們上,架子隊真正起到了攻堅作用。”提到杉陽隧道進口架子隊,無論是業主還是項目員工,無不豎起大拇指。杉陽隧道進口架子隊是由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大瑞鐵路項目部副經理劉相貞帶領的施工作業隊伍。自組建以來,10余年間,這支隊伍一直奔走在大瑞鐵路施工一線。
2021年杉陽隧道遭遇施工攔路虎,突泥、溜塌、大變形等地質災害疊加發生,被國內專家論證為VI級圍巖。面對這種極端復雜、難上加難的隧道施工,連專業隧道施工班組也無能為力,紛紛打退堂鼓的時候,是劉相貞帶領的架子隊迎難而上,遵循“巖變我變”的施工原則,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埋頭苦干啃下了一個個最難啃的骨頭,是大瑞鐵路當之無愧的“飛虎隊”“攻堅團”。“杉陽隧道進口架子隊無論是管理人員還是作業人員,都非常能吃苦,洞內40多攝氏度的高溫,含氧量又低,像一個大蒸籠,一般人呆都呆不住,他們能在里面連續干好幾個小時的重體力活”。
架子隊的成立要追溯到12年前,2010年大瑞鐵路項目建設遭遇地質難題,外部施工班組面對復雜地質無能為力,加之時間跨度大,工程利潤低無利可圖,他們紛紛毀約退場,現場施工一度停滯。項目部領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們不能被困難嚇倒,我們自己拉隊伍干!”為了組建更穩定更可控的施工隊伍,時任架子隊長的劉相貞帶著身邊的管理人員主動走進附近村莊,招募村中閑散勞動力,手把手對他們進行施工實訓,毫無保留地把施工技術經驗傳授給他們,一步步組建起一支自有架子隊,開創了項目部直管架子隊的先河。
村民吳再晨就是這個時期跟同鄉們一起加入了架子隊。在這里他們學手藝、練技能,初中畢業的他如今已經考取了多個特種作業證,并熟練掌握隧道里的所有施工工序,已成長為帶著幾十名工人作業的工班長。而和他一樣慢慢實現著人生蛻變的村民還有很多。“村上人在這里不光學到技術掙到錢,還帶著村上親戚朋友一起學一起干。以后就算大瑞鐵路干完了,我們到別的地方也一樣能靠這門手藝吃飯。”吳再晨說道。云貴川地區隧道施工點很多,學到技術的農民逐漸走出大山,看到外面廣闊的世界。
這么多年過來,劉相貞團隊帶領的架子隊不僅在施工進度上是之前退場的專業隊伍的兩倍,施工質量和執行力水平更是有了質的提升。如今,他們除擔負杉陽隧道最難段的掌子面施工外,還要負責其他施工隊伍的物資、調度、風、水、電等后勤保障工作。即便是如此繁重而艱苦的工作,架子隊始終保持著人員穩定,很少有人中途離開。因為在吳再晨和村民們眼里,中鐵二十三局不光是來給云南的大山修鐵路的,更是帶領他們脫貧致富走出深山的引路人,“等鐵路開通,我們不光人能走出大山,這里的核桃、灣梨、火腿都能走出大山,日子會越來越好的。”吳再晨說。
2022年7月22日,由中鐵二十三局承建的大瑞鐵路大保段通車運營,徹底結束了保山不通火車的歷史,對促進沿線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和民族團結進步具有重要意義。中鐵二十三局的建設者們也用14年時光堅守初心,克服重重困難,用責任和使命展現了央企履約守諾、誠信經商的寶貴品質。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