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穗莞深城際琶洲支線項目傳來捷報,由廣東水電二局承建的琶洲支線化龍站至新造豎井區間盾構左線順利貫通。這是繼7月22日中鐵十六局完成節點任務后實現的又一重要節點,為琶洲支線各區間按期實現節點目標鼓舞了士氣、樹立了榜樣。
該盾構區間為雙洞單線隧道,左線全長1990.313米,沿線需穿越多處電塔、魚塘、兩條交通主干道及24棟房屋,特別是思賢村建筑群位于上軟下硬地段,地層裂隙極為發育,地下水豐富,盾構施工過程中容易造成地面塌陷、房屋開裂等風險;全線全斷面硬長度700米,超隧道總長1/3,靠近出洞段全斷面埋深33米-52米,裂隙發育,水壓大,掘進時易發生噴涌漏渣,刀具磨損量大,開倉換刀頻繁,施工難度高、工期壓力大。
面對復雜的地質條件和周邊環境,珠三角城際公司超前策劃,精心組織,加大與權屬單位等各方的溝通協調力度,施工單位主動作為,勇于擔當,在盾構穿越前完成魚塘及房屋隔離保護施工、橫通道地面加固施工、電塔加固及遷改工作,為盾構掘進施工掃清了攔路虎。其中思賢村建筑群因房屋無法拆遷且地質條件極為復雜,指揮部多次組織專家及參建各方論證盾構穿越民房的可行性,制定了“房屋鑒定評估+人員臨遷+盾構控制推進+跟蹤注漿+加密監測+應急預案+房屋鑒定評估”的總體方案。琶洲支線2標一工區廣東水電二局精細管控,技術上實施一房一策,不斷優化深埋全斷面硬巖掘進技術。在參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粵龍18號”盾構順利穿越該建筑群,為公司節省拆遷投資約7500萬元。
針對全斷面硬巖掘進刀具磨損快、開倉換刀頻繁、掘進噴涌等困難問題,施工單位主動鉆研,積極尋求內外部專家的技術支持,優化掘進參數、改造設備,加大資源配置,科學組織,確保了盾構掘進施工的連續性。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