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由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項目負責預制的E22管節順利完成澆筑,標志著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所有標準管節全部預制完成。目前,項目部已開始對牛頭島沉管智慧夢工廠進行改造,預計11月份開始進行深中通道最后一個管節E23的預制工作。
深中通道是繼港珠澳大橋之后,又一世界級“橋、島、隧、水下互通”為一體的超級集群工程,位于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采用雙向八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時速100公里/小時,是架起珠三角“深莞惠”與“珠中江”兩大功能組團之間唯一直連通道。建成通車后,將以24公里的里程和20分鐘的時間直連深圳、中山、廣州,成為真正打通珠江東西兩岸經濟的動脈。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全長6.8公里,是全球最長最寬的海底沉管隧道,由32節管節組成。中交四航局負責23節管節的預制,標準管節長165米、寬46米、高10.6米,澆筑完成的管節重達80000噸。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在世界上首次大規模采用鋼殼混凝土結構,具有“超寬、深埋、變寬”的特點和難點。“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團隊迎難而上、自主攻關,順利研發了高體積穩定性自密實混凝土、世界最大智能臺車編隊、世界首套智能澆筑系統等技術、裝備,系統解決了8萬噸沉管快速移運和自密實混凝土澆筑的百年質量難題。”在中交四航局牛頭島預制基地扎根超過10年的項目經理張文森說。
沉管隧道作為深中通道的核心控制性工程,沉管的預制質量直接決定了深中通道100年使用壽命的實現——每個倉格的鋼殼和混凝土間的縫隙不能超過5毫米。要知道,深中通道每節沉管的預制都要將近3萬立方米的自密實混凝土填充至2255個不同型號的倉格中,整個工程計算下來,要澆筑近70萬立方米混凝土,實現超過50000個倉格的檢測合格。為了滿足標準,項目團隊為深中通道“量身定制”了一款智能化澆筑裝備,這套裝備具有越障能力,可靈活移動,還能實現澆筑速度、下料高度等因素的智能化控制,精準把控每個倉格的混凝土飽滿度,確保沉管預制質量和效率。
由于工藝要求,需往鋼殼沉管內澆筑高體積穩定性自密實混凝土,而這種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無法使用振搗棒進行振搗,只能憑借混凝土自身優良的流動性填充整個倉格。“在試驗階段,為了找到最好的原材料,我們跑遍了這方圓數百公里,晚上做夢都是找原材料。”項目部試驗室主任孫帥回憶研發過程中的困難,至今歷歷在目。經過技術團隊10個多月、1000多次的試驗,終于研發出了能夠實現脫空狀態不超過5毫米的高體積穩定性自密實混凝土。項目副經理林偉才露出了自信的笑容:“我們通過詳細記錄每次試驗的數據,建立數據庫,保證每次的試驗都不白費,是偷不走的核心技術。”
沉管預制的難題解決了,如何提高出運效率,成為擺在項目團隊面前的攔路虎。在接連向11家實力雄厚的設備制造商求助無果后,項目團隊下定決心進行自主攻關。經過兩年多的堅守,數十次外出求學,項目團隊成功研發世界最大智能臺車編隊。這套編隊由200臺智能臺車組成,最大載重達16萬噸。項目副經理羅兵說:“整個編組由一臺電腦控制,實現200臺臺車的同時同步行走和自動糾偏,將80000噸沉管移運的時間從7天縮短至3個小時,再次證明了‘我們需要什么裝備,就能制造什么裝備’。”
由于最終接頭位置的調整,中交四航局需完成最后一個非標準管節(含最終接頭)的預制任務。“E23管節及最終接頭工藝復雜,施工難度大,項目團隊還需要面臨重新組織施工、人員緊缺和經驗不足等多個問題。”張文森說。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