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5日,隨著最后一塊預制頂板順利就位,由中國電建承建的深圳市城市軌道交通12號線二期工程沙浦站順利封頂,標志著全國首個內支撐體系下裝配式地鐵車站全部拼裝完成,裝配拼裝技術在城市軌道交通領域又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沙浦站是深圳地鐵首批裝配式試點應用的7座車站之一。全長235米,裝配段長164米,由762塊預制構件組成,整體裝配率達到了70%。頂板首次采用單塊的坦頂結構,重達128.8噸,為全國地鐵裝配式車站單塊構件重量之最。外框結構由四塊環寬為1.994米的預制構件采用“樂高積木”的方式進行組拼,大大減少了防水接縫數量,采用“兩墊一注一嵌”的防水體系,取消了全外包防水。首次提出了包括外框主體結構及內部支撐結構的全斷面裝配方案,后期內部結構也將采取預制拼裝。
深圳地鐵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裝配式車站具有綠色技術集成、BIM技術集成、智能化集成、標準化集成、工業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一體化精裝等特點,有利于節約能源、減少施工污染、提升勞動生產效率和質量安全水平,適應城市發展趨勢,踐行了國家“雙碳”發展戰略、綠色發展的要求。
據了解,早在2018年,深圳市軌道辦、深圳地鐵集團就對裝配式地鐵車站進行了調研、論證和研究,力求在裝配行業起到示范引領作用,推動深圳建筑業智能建造轉型升級。調研結果顯示錨索結構不適應周邊環境復雜及富水復雜地層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為此,深圳市軌道辦、深圳地鐵集團敢為人先,首次提出了內支撐體系裝配式車站,并通過對四期調整線路全部站點的地質條件、周邊環境等因素的深入研究分析,選取7個站點作為首批深圳裝配式試點應用車站。2020年錢七虎院士、陳湘生院士兩次主持召開深圳市城市軌道交通四期調整工程裝配式車站初步設計修編專家評審會,最終確定了“內支撐+大分塊+全裝配式”的結構形式。
中國電建現場負責人介紹,在裝配式車站建設過程中,深圳地鐵集團、中國電建及設計院等抽取各自單位中從事機械、吊裝、預制等專業領域的技術骨干力量聯合成立了裝配式車站科研工作組,建立了完善的聯動機制。在經過不下百次的技術攻關研討會后,完成了對各工序及流程的細化研究,提前研判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確定了研發“90噸+90噸智能龍門吊+多功能輔助拼裝臺車”作為裝配拼裝設備,重點解決了構件標準化研究、預制結構形式的選擇及構件的合理劃分、接頭防水技術的合理設計、構件的制作與安裝、拼裝過程中結構的力學特性研究等五個方面的問題,初步制定了深圳地鐵裝配式車站預制、拼裝各階段的質量標準,研究出了深圳特色裝配式車站獨有的拆換撐成環拼裝施工工藝,并在沙浦站的施工實踐中成功運用。
該負責人表示,沙浦站的勝利封頂對后期內支撐體系裝配式車站的推廣應用具有重大的意義,形成了創新體系,為實現“打造具有深圳特色的新一代裝配式地鐵車站,引領裝配式車站技術應用和發展”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深圳地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是堅持創新引領,推動軌道交通產業向智慧化、人性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探求地鐵建造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新途徑。按照計劃,深圳地鐵與中國電建將在沙浦站內支撐體系裝配式車站應用的基礎上認真做好科研成果總結,預計將形成專利成果24項、論文10篇、工法6篇、標準及驗收規范6篇、專著1篇、廣東省科技進步獎1項。
目前,由中國電建承擔建設任務的3座裝配式車站進展順利,除今天已順利封頂的沙浦站外,深圳地鐵13號線二期(北延)市中醫院站預制構件拼裝設計97環,累計完成83環,深圳地鐵6號線支線(二期)華夏站圍護結構已完成施工,正在進行大里程端現澆段主體結構施工。按照計劃,市中醫院站、華夏站將分別于今年下半年、明年初完成裝配段施工。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