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記者在大連灣海底隧道南岸陸域工程的施工現場看到,陸域工程基坑土方開挖已全部完成。這標志著大連灣海底隧道陸域工程主體結構施工全面展開,進入施工快車道,也為大連灣海底隧道項目高質量履約吹響了“攻堅沖鋒號”。
項目施工現場
作為我國北方首條大型跨海沉管隧道,大連灣海底隧道是我國繼港珠澳大橋之后的又一項技術要求高、施工環境復雜、環保要求高的“超級工程”,隧道全長5.1千米。該隧道建成后,將為大連市新增一條縱貫南北的快速通道,對緩解大連中心城區交通擁堵、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推動大連灣兩岸一體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大連灣海底隧道南岸陸域工程作為整個海底隧道體量最大的市政交通工程,主要功能是海底隧道由北向南上岸后銜接各市政道路的重要紐帶,為了分散交通壓力,采用兩級分叉、三向分流的交通組織策略,共設置三處出入口。施工區域位于進出東港商務區核心道路,周邊分布繁華商業區、居民區、旅游景區及各類企事業行政單位,且地下管網極其豐富。為最大程度保證交通便利,盡可能減少對市政交通的影響,暢通周邊市民出行,項目施工團隊將陸域工程分為7個施工區段進行分段施工。此次完成的項目基坑為“咬合樁+內支撐”結構型式,最深達16米,寬達45米,土方開挖及外排共計約36萬立方米。
陸域工程基坑土方開挖全部完成
“過程中,我們同時開展與十多家外部單位的對接,召開外協會議上百次。”據介紹,項目團隊遷改數十條管線,涉及天燃氣、污水、供熱、電力、給水等,解決了人民東路下穿地道段跨鐵施工、隧道匝道登陸段涉鐵遷改以及隧道主線段交通導改調流等重難點問題,同時積極采用管線騰挪架設、移位避讓防護等管線臨時遷改的方式,保證了基坑開挖施工進度。
據介紹,基坑開挖采用圍護結構止水、混凝土撐+鋼支撐支護的開挖工藝,開挖最大深度達16米,相當于五層樓的高度,開挖施工遵循“先撐后挖,分層開挖”的原則。
據悉,下一階段,項目團隊將全力推進隧道主體結構及配套綜合管網、接線道路施工,確保實現今年年底前隧道主體結構施工全部完成的節點目標。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