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安全風險預防及處置是高速公路安全運營管理的重點,為提升隧道突發事件的預防和應對能力,確保貴州省在建第一長公路隧道桐梓隧道后續的安全運營管理,今年以來,貴州高速集團遵義營運中心以“高效型”企業創建為抓手,聚焦隧道安全運營管理和高速公路清障救援快速處置,在規范管理和優化制度建設上下功夫,創建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的隧道管理制度,有效提升了隧道應急處置能力。數據顯示,該轄段網巡隧道突發事件處置率較2021年減少52.71%,處置時間減少約15分鐘。
遵義營運中心的管養里程有360多公里,隧道56座,其中長隧道18座、特長隧道2座,隧道內攝像有603路,根據遵義營運中心2019年至2021年隧道突發事件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轄區高速公路交通總事故逐年下降,隧道事故卻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針對這一“難點”,遵義營運中心立足《貴州省高速公路應急聯動和救援實施辦法》,結合歷年來隧道事故案例,以早發現、早預警、早控制、快處置“三早一快”機制為核心,完善、細化預警機制和處置流程,形成了《隧道監控與應急處置工作制度》《隧道監控與應急處置方案》《隧道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手冊》3份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制度。對隧道突發事件的分類、分級、響應、監測預警、信息報送以及各部門處理流程進行了明確,并細分為六個階段,即:日常監測–〉事件發生–〉事件預警、控制階段–〉事件處置階段–〉事件完結階段–〉交通恢復階段,進一步明確各部門職責、規范應急程序、細化保障措施,讓隧道監控與應急處置有制可循,對隧道快速應急處置起到規范和指引作用。
通過規范隧道管理制度,加強應急處置能力,有效控制不斷上升的隧道突發事件風險,實現“ 三早一快”機制是關鍵。今年以來,遵義營運中心結合沙盤推演、應急演練和工作實踐,不斷發現、改善隧道管理短板和薄弱環節,精準辨識隧道應急處置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加強機制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分析研究。通過車流量監測系統、事件監測系統、隧道綜合控制系統等前端自動監測設備和人工網巡、路巡實現早發現;通過情報板發布系統、廣播系統、車輛信息查詢系統、隧道綜合控制系統等智能化平臺實現遠程操作預警,以人工監測手段為補充實現早預警、早控制,提升隧道突發事件的主動發現和監管能力;同時建立“一路多方”信息平臺,實現資源共享,通過隧道內各項監測數據與關聯數據快速找準到達事故現場最短途徑,利用現場監控設備實時掌控現場情況實現快速處置,不斷提高隧道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現場風險防范和處理緊急情況的能力,多措并舉推動隧道安全運營管理工作高質高效開展。
“隧道突發事件有著許多不確定性和多樣性,規范化、制度化隧道突發事件預防和應急處置工作流程,有效提升隧道應急處置效能,通過人防和技防相結合做到快速發現、合理預判、快速處置,大大提高了隧道突發事件發現率與處置時間,保障隧道安全暢通、高效運行。”遵義營運中心路網運行部工作人員介紹道。
今年以來,遵義營運中心網巡隧道突發事件發現率與處置時間都有大幅度提升,隧道安全運營管理取得一定成效。網巡隧道突發事件發現率較2021年同期增加52.17%,突發事件處置率較2021年減少52.71%,處置時間減少約15分鐘;且突發事件與隧道二次事故都有所減少,隧道突發事件率較2021年同期減少31.82%,二次事故發生率較2021年同期減少8.36%。隧道監控與應急處置制度化的運用,提高了轄區隧道監測、響應速度及應急處置等管控能力,積累了更多隧道管理經驗,為桐梓隧道后期的安全投入運行奠定了良好基礎。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