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9時08分,隨著最后一道爆破聲響起,由西成鐵路客運專線陜西有限責任公司建設、中鐵隧道局集團承擔施工任務的西延高鐵新延安隧道4#斜井與出口段勝利貫通。
西延高鐵是國家高速鐵路網包(銀)海高速鐵路通道以及陜西省“米”字形高鐵網主骨架的重要構成部分,線路全長約300km,設計速度350km/小時。線路建成投入運營后,西安至延安的運行時間將從目前的2個半小時縮短至1個小時左右,對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支撐革命老區脫貧攻堅、進一步完善優化國家高速鐵路網絡布局、提升陜西省區位優勢具有重要意義。
中鐵隧道局承建的新延安隧道是西延高鐵全線控制性工程,全長16000m,設4座斜井,2條疏散通道,穿越甘泉縣勞山鄉至延安市寶塔區之間的黃土梁峁溝壑區,最大埋深約250m,最小埋深約13m。洞身通過主要地層為中更新統黏質黃土、上第三系泥巖以及侏羅系頁巖、砂巖,巖層緩傾,其中約4800m隧道拱頂位于土石分界面或分界面附近,施工難度大,為Ⅰ級風險隧道。
“4#斜井與出口段的貫通,是新延安隧道首個貫通的工點,為全隧的貫通奠定了良好基礎。”中鐵隧道局西延高鐵12標常務副經理陳浩介紹說,此次新延安隧道貫通段正洞111m位于土石分界處,141m為濕陷性黃土段,200m下穿地表工廠民房構建筑物段,561m處穿越淺埋溝谷段,局部穿越上第三系膨脹性頁巖段、地層油氣和有毒有害氣體段,地質地貌復雜多樣,可謂一步一艱險,一步一難關,給施工生產帶來極大考驗。
在具體施工過程中,中鐵隧道建設者們對工程地質和周邊環境進行深入摸排,在施工組織、現場管理、技術攻堅等方面重新梳理,充分發揮隧道局專業優勢,根據地質情況,動態優化施工措施:一是采用大斷面隧道三臺階工法,合理安排工序銜接,遵循“先預報、管超前、嚴注漿、早封閉、短進尺、強支護、弱爆破、勤觀測”的原則穩步推進,保障施工安全與工程質量;二是采用“長隧短打”施工技術方案,以相鄰橫洞間距約1500米為施工段,將整條隧道進行“切割”,多作業面施工,縮短工期的同時,便于根據不同作業面地質條件細化調整施工方案;三是積極探索大型機械化施工新領域,推進機械化作業,通過熟練運用超前地質預報及監控量測作業線、鉆爆作業線、裝渣運輸作業線、噴錨支護作業線、仰拱襯砌作業線等9條隧道機械化全工序作業線,控制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保障施工質量;四是推進信息化作業,建成全國首座5G智能信息化拌和站,以先進的5G物聯網技術實現混凝土原材料從進場、檢測、入庫,到生產、運輸的全流程綜合管控,進一步加快施工進度,提升管控質量。
從正式開工建設以來,西延高鐵新延安隧道參建者們始終踐行“忠誠擔當”理念,把延安市委、市政府“建設紅色高鐵 助力老區發展”的深切盼望作為動力貫穿到工程建設的每一個環節。經過978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奮戰,在陜西省政府、延安市各級政府、國家鐵路局、建設單位、設計單位、監理單位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在中鐵隧道局集團參建者們的辛苦付出和努力拼搏下,新延安隧道4#斜井與出口段安全順利實現貫通,西延高鐵這條造福三秦人民的“紅色高鐵”建設取得階段性勝利。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