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在長興島南越江盾構35kV變電站房內,伴隨著電力調控人員指令的發出,運維人員合上開關,變電站一次送電成功。
南越江盾構變電站擁有兩臺容量為20000kVA的主變壓器,35kV進線2回。35kV高壓柜共有6臺,10kV開關柜共有20臺。高負荷、高容量、雙電源的供電模式,對線路的安全可靠性有著極高的要求。上海送變電在長興供電公司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及時解決了施工難、協調難等多項困難。歷經兩個月的緊張施工,順利實現投運計劃,為即將到來的大盾構穿越長江提供了強有力的電力保障。
眾所周知,上海地處軟土地區,土體具有壓縮性高、強度低和靈敏度高等特性,在深基坑、盾構、聯絡通道施工等方面存在較大風險。而越江大盾構實施情況決定著崇明線的通車時間。
越江盾構,電力先行。越江供電背后,有著眾多不為人知的技術難點。
盾構順利推進對供電穩定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我們的技術難點在于供電穩定性。以往軌道交通的盾構臨電是為車站之間盾構推進供電,通常容量為2000KVA、4000KVA,采取10kV供電。而越江大盾構是橫穿長江,盾構規模是軌道交通工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公司客戶工程分公司項目負責人陳麒介紹說,盾構在推進過程中不能停止工作,一旦停止工作盾構會因為自身重量太大及江底土壤松散等原因下陷,造成安全事故。
這就對供電穩定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據介紹,越江大盾構的容量高達40000KVA,采取兩路35kV線路供電,從兩個電源點分別供電至盾構臨電,以保證其電源供電的穩定性。此外,為了滿足盾構箱變電安全及散熱等原因,需要建造變電站。
長興島上的220kV長興變電站能滿足越江大盾構的供電需求,但沒有倉位和負荷來為越江大盾構供電,經過多次方案的修改才最終確定。
最終的方案是:原2回路220kV長興變電站的負荷轉移到還未投運的35kV潘圓開關站,空出的倉位供越江大盾構使用,這是越江大盾構的一路供電。另一路供電為35kV潘圓開關站直接供電。
然而,難題解決了一個,還有一個:因供電通道經過多處綠化帶和道路,面臨移除綠化帶等工作。
為此,作為申通專業的合作伙伴,上海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客戶工程分公司提前去綠化所屬單位溝通確定綠化搬遷的數量,縮短流程時間。對于過現狀道路,則提前勘探現場確定工井排管位置,制作交通組織方案和其他申請資料,縮短流程時間。
為保證送電后的用電安全和穩定性,上海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專門在長興島上設立了項目部,以便在應對突發時能迅速作出相應措施,同時安排專業的上海創卓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進行運行巡查和電氣設備的維護。
據悉,崇明線南起浦東金橋地區,利用新建越江隧道跨越長江口南港和北港,途經長興島中部新開港及陸域,最終到達崇明陳家鎮。
主要沿申江路—高寶路—東靖路—長江南港—永衛路—長江北港—陳通路—生態實驗社區內朱雀路—商務休閑片區內規劃繁郁路—中濱路東側走行。
線路全長43.14km,地下線41.09km,高架線1.74km,敞開段0.31km。其中南港段隧道長9.8km(設浦東檢修井后分隔為2.1km+7.7km),北港段隧道長9.0km。
未來崇明線將在申江路站與12號線實現換乘,在金吉路站與9號線實現換乘,接入軌道交通路網,使陳家鎮至人民廣場的時間預計縮短至1小時左右。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