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海灣隧道是我市第一條穿海隧道,從主城區到南岸濠江,市民多了一個更加便捷、快速的出行選擇。那隧道在逃生、消防、排水、通訊等方面是如何保障的?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隧道內部,探秘隧道里的“生命通道”,了解一下隧道的機電設施是如何為市民出行保駕護航。
海底盾構段各設38個逃生口每80米一處汕頭海灣隧道單向內部結構共分三層,上層是排氣通風通道,中層是三車道的行車通道,下層是檢修和逃生通道。在過去兩年多時間里,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汕頭海灣隧道工程項目經理部機電工區總工程師石偉龍,帶領項目機電團隊300多名參建人員,為隧道裝上排水、照明、消防、通風、監控等各類機電設施。汕頭海灣隧道路線全長6公里多,隧道長度5300米,屬于特長隧道,在隧道發生火災等緊急情況下,如何快速安全地進行人員疏散逃生及救援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在“探營”時,記者了解到,傳統的隧道救援一般采取橫向救援法,當一側隧道發生火災時,人員通過橫向隧道進入另一側隧道疏散撤離。汕頭海灣隧道位于八度地震烈度區,且海底盾構段長達3074米,設置橫向連接通道,不管從結構設計還是施工上都存在較大的難度,經過各方充分研究論證,最終決定采取盾構段內部縱向通道疏散,與兩邊非盾構段橫向疏散相結合的疏散方式。記者在隧道內看到,在行車方向的左側,每隔80米就有一個長方形黑蓋,那便是逃生通道口,上方有非常顯眼的綠色字體“疏散通道”,并附有圖文的隧道逃生疏散通道使用說明,共4個步驟:操作控制箱開啟蓋板、準備下行、下行當中、安全疏散。
在隧道海底盾構段行車方向的左側,每隔80米就有一個長方形黑蓋,作為逃生通道口。
逃生通道口上方有非常顯眼的綠色字體“疏散通道”。據石偉龍介紹,汕頭海灣隧道安全消防系統十分完善。主隧道行車道層每隔40米設置一處火災報警綜合盤,用于手動火災報警及聲光警報;每40米設置一套消火栓箱和一個滅火器箱,提供消防滅火水源和滅火設施。隧道行車道層每5米設置一個連接泡沫水噴霧箱的滅火噴頭,隧道內一旦發生火災將會對火災地點進行自動噴淋滅火,為安全“再加碼”。雙線主隧道行車道層共有106個電動排煙風口,60米一處,作為火災時排煙通道。石偉龍說,火災發生時,隧道內敷設的感溫光纜、火災探測器第一時間自動檢測火災源,并將火災信號反饋至監控中心,經監控管理人員確認火災點后,快速下發火災應急預案,聯動照明、排煙、自動滅火、通風及廣播等設施,同時通過信息發布設施告知及引導本路段車輛駕駛員遠離火災區域;火災區域人員按照疏散指示標志行至疏散通道并按操作說明開啟逃生蓋板,進入隧道救援通道,可按指示步行或等待救援車輛撤離隧道,確保隧道內人員安全。
隧道中如果發生緊急情況,可從疏散通道中撤離。當火災發生在南北兩岸明挖段時,人員從火災隧道就近經橫向通道疏散至另一隧道內,然后從洞口撤離隧道。南北兩岸明挖段分別設置有三個人行橫向通道,間隔為100米,以及一個車行兼人行橫向通道。
隧道第三層為檢修和逃生通道。當火災發生在東西線盾構隧道段時,則利用隧道內車行道下方空間作為縱向逃生通道。“隧道東、西線盾構段各有38個逃生口,間距約80米,逃生口下方設有樓梯間、前室和風室。緊急情況下,人員要保持冷靜,根據隧道內明顯的指示標志,按下疏散按鈕,就可以打開逃生蓋板,經疏散樓梯下至第三層的逃生通道。人員進入逃生通道后,可步行或坐救援車到達南北岸盾構工作井車道救援層。其中,北岸人員直接通過盾構工作井疏散樓梯逃生至地面,南岸人員乘坐救援車從盾構井進入南岸明挖段中間救援專用車道到達上部行車道,通過兩側防火卷簾門進入非火災隧道,從洞口安全轉移至地面,保障隧道內人員生命安全。
行車道頂部及側面進行防火涂料噴涂,在隧道發生火災意外時可以保護隧道結構?!靶熊嚨赖奶由w板下部設置有疏散樓梯和前室,配置加壓送風機對前室加壓送風,達到30兆帕左右的正壓,確保上方的煙氣不會蔓延至疏散通道。同時在行車道頂部及側面進行防火涂料噴涂,在隧道發生火災意外時可以保護隧道結構。”石偉龍說。機電設施配置標準高而全洞口防洪標準50年一遇記者在采訪時注意到,隧道內各類指示標識非常齊全、清晰、醒目。“僅主隧道行車道層設置的電光標志,就有544套,這是指示隧道通行的一種交通安全設施?!笔瘋埜嬖V記者,消防設施指示標志每隔40米就有一個,疏散通道指示標志設置在每個疏散樓梯處,同時在樓梯口對面張貼指示標識就近指向通向地面的樓梯洞口。
隧道內各類指示標識非常齊全、清晰、醒目。除了各類指示標識,主隧道行車道層設置62套信息發布系統,分別為可變信息標志、可變限速標志、車道指示器,分布在隧道出入口及隧道中線,作用為指引車輛安全行駛。并且,海灣隧道燈光照明共有兩路電源保障,當外來供電停電時,隧道自身安裝的應急電源裝置可滿足90分鐘的隧道應急照明。
一旦有緊急情況發生,求救人員只要按一下綠色按鈕,就可以直接和隧道管控中心的中控室取得聯系。隧道路線全長6公里多,又在海底深處,記者在體驗過程中,手機信號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據了解,隧道內除了三網手機信號覆蓋外,還設有緊急電話,一旦有緊急情況發生,求救人員只要按一下綠色按鈕,就可以直接和隧道管控中心的中控室取得聯系。石偉龍介紹道,隧道內的緊急電話及有線廣播子系統,用于發生緊急事件時,利用隧道內的316個揚聲器或68臺室內型和14臺室外型緊急電話分機實現現場和監控中心人員的實時通話,揚聲器還具有分區廣播功能。深在海底之下的海灣隧道又是如何給水排水的呢?隧道給水由鄰近的市政給水管道引入;隧道出入口均設置雨水泵房,全線共5座雨水泵房、4座廢水泵房、2座消防泵房。為了應對汛期降水,隧道內設置了“洞口堵截、低點抽排”的排水體系,采用50年一遇的排澇設計標準。在汕頭海灣隧道南岸出入口記者看到,每邊隧道洞口各設置了兩道截水帶,可將雨水引流到旁邊容量為500立方米的雨水井,并通過抽水泵將雨水抽到隧道外的排水渠,以此截住大部分的雨水,使其不進入隧道內部。在海灣隧道南北岸的洞口各設置有4臺110千瓦的潛污泵,全部開啟每小時可抽排超過2000立方米的水。在隧道內另外設置了排水溝,及時把路面的水匯集至海中廢水泵房,通過潛污泵機械排出隧道。石偉龍表示,汕頭海灣隧道的機電工程是一個涉及專業子系統多、設備配置標準高、功能要求繁多的系統工程,主要包括隧道通風、隧道供配電及照明、隧道給排水及消防、隧道監控等系統。為實現各子系統快捷、有效的管理及使用,設置綜合監控一體化平臺,對機電設備的數據進行采集、分析及下發指令,從而實現對隧道運行情況的整體監控,更加高效的指揮現場調度,確保隧道內行車安全。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谑械墓粨Q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