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鐵一局廣州分公司10日消息,廣州首條環(huán)線地鐵——廣州地鐵11號線的廣園新村站主體深基坑已實現封底,為該條地鐵線路后續(xù)開通運營奠定了基礎。
據介紹,廣州地鐵11號線開通后,不僅會串聯(lián)起廣州五個行政區(qū),還將連接廣州火車站、廣州東站等大型交通樞紐。按照全長43.2公里計算,環(huán)線繞一圈預計要1小時左右。該路線能串聯(lián)起廣州主要交通集散點,完善地鐵線網結構,提升地鐵服務水平。
其中,位于廣州市白云區(qū)的廣園新村站,是廣州地鐵11號線的第13個車站,南接梓元崗站,北連大金鐘站。該站為地下四層雙島式站臺換乘車站,共設7個出入口,2個風亭組,車站全長237米,標準段寬為30.1米,擴大端寬48.5米,基坑開挖深度37米,采用先隧后站和明挖順作法施工。
中鐵一局廣州分公司介紹,該車站由其承建,站點周邊建筑物密集,面臨的施工干擾和投訴風險很大。同時,車站地質屬于中等巖溶發(fā)育、強風化粉砂巖以及處于廣從斷裂破碎帶影響區(qū)域,基坑巖面起伏大,部分連續(xù)墻未進入中風化層,基坑開挖過程中存在地下水基底繞流和周邊建筑物沉降風險,是廣州地鐵集團“總部級”風險重點管控點之一。
截至目前,廣園新村站主體圍護結構、基坑開挖已全部完成,隨著最后一段主體結構底板順利澆筑完成,安全化解了該站基坑施工重大安全隱患。
中鐵一局廣州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為降低基底地下水擾流和周邊建筑物結構安全風險,施工中,項目結合抽水試驗及地下連續(xù)墻滲漏ECR檢測結果,采用基底注漿止水,并在基坑四周設置回灌井,24小時不間斷回灌,確保周邊地下水位動態(tài)平衡。
同時,該項目通過實時監(jiān)控測量周邊建筑物沉降情況,先后采用液漿跟蹤補償動態(tài)注漿加固周邊淺基礎老舊建筑物、擴大條形基礎臨時支撐和動態(tài)補償頂升保證周邊橋梁結構安全。
據悉,廣州地鐵11號線和該市整個放射型的地鐵線網基本都有交匯,廣州市中心外圍的居民通過11號線能順利轉乘到其余多條地鐵線。
近日,高德地圖聯(lián)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fā)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tǒng)(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lián)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fā)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jiān)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tǒng)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tǒng)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qū)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