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在機器的轟鳴聲中,隨著最后一組嵌入式軌排安裝到位,貴陽軌道交通3號線一期工程桐木嶺站至太慈橋站(不含車站)實現了雙線“短軌通”,為后續焊軌施工、車輛調試及全線通車試運營奠定了堅實基礎。
貴陽軌道交通3號線一期工程縱貫貴陽城市南北,起自花溪區桐木嶺站,止于烏當區洛灣站,穿越花溪、南明、云巖、烏當四個行政區域,全長43.03公里。共設29座車站和30個區間。
中鐵一局集團有限公司承建了軌道工程一標段鋪軌任務,施工范圍包括正線起點桐木嶺站(含)-太慈橋站(含)及花溪南停車場及出入線等線路相關工程。軌道工程一標段項目負責人張希海說,貴陽地鐵的軌道每根長25米,全部鋪設完畢后就實現了“短軌通”,在列車開始運行之前,施工方還要將軌道全部焊接成一根長軌道,消除軌道之間的縫隙,這也稱之為“長軌通”。
自去年9月30日開鋪以來,軌道工程一標項目部在全線設置了3個鋪軌基地,投入新能源鋪軌機24臺、新能源軌道車6臺、平板車12臺、門式起重機8臺,高峰時共有530余人參與施工生產。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高峰時期創造了單日道床澆筑429.1米、道床鋪設521米的“一局速度”。
在工作中,項目部還開展了勞動競賽,項目部抓安全、保質量,將勞動競賽主題貫穿施工建設的全過程,一路高歌猛進。在精細化管理的基礎上,項目部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成立了以項目負責人名字命名的“張希海創新工作室”,開展了地錨螺栓打孔、道床伸縮縫控制及銅端子焊接控制等多項技術研究攻關,為施工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