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過去十年,出行交通方式的變化,刷新著武漢人的生活體驗。武漢兩江三鎮、河網密布,對于武漢市民來說,跨江跨河跨組團的長距離出行多,軌道交通“加速度”的規劃和建設,在提升生活便捷性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2010年3月,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獲國務院批復,規劃在都市發展區形成“以主城為核心、多軸多心”的城市空間結構,在此大框架下,武漢的軌道交通規劃也在同步推進,先后編制發布了四輪線網規劃和建設規劃,十年間,實現了從“一年開通一條線”到“一年開通三條線”的新跨越。十年間,武漢地鐵運營里程新增407公里,達到435公里,位居全國第七、世界前十,全面邁入世界級“地鐵城市”的全新序列。
把時光拉回十年前,武漢“兩江分割、三鎮鼎立”的地理格局決定了城市交通最大的瓶頸是過江交通。軌道交通2號線是我國首條穿越長江的地鐵線路,全長60.8公里,設站38座。2012年2號線建成通車,改寫了中國無過江地鐵的歷史,建設過程中攻克了40多項國內外技術難題,創造了國內埋深最大、水壓最高、盾構獨頭掘進區間最長等五項地鐵隧道建設領域的全國第一,為國內城市過江地鐵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2014年通車的4號線把兩大火車站串聯起來,延伸到漢陽,武漢三鎮終于都有了地鐵相連。
1、2、4號線總里程78.6公里,形成主城區軌道交通“工”字型基本骨干線網。第二期建設規劃至2017年,軌道里程達到215公里,形成環通三鎮、覆蓋主城的基本網絡。這一階段的建設重點解決三鎮跨江交通問題,實現了3號線和6號線連通漢陽和漢口,8號線和7號線連通武昌和漢口。
在第三期建設將武漢的軌道交通線網由主城輻射到六大新城,軌道里程達到405公里,形成“主城聯網、新城通線”的軌道交通線網新格局。
第四期建設規劃為了高效鏈接,主要考慮環線和快線的建設。16號線是按照12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規劃,19號線是按照14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規劃。這些快線有的穿城,有的是放射型快線。
從2012年29公里增加到2022年的11條線、435公里,武漢通過軌道建設形成了地下交通大動脈,目前軌道交通占公共交通總客流比例超過60%,城市客運骨干作用日益突出。
軌道交通讓市民出行選擇更加豐富,長距離出行交通方式由小汽車、地面公交轉向更加便捷、高效的軌道交通,降低了出行成本、縮短了出行時間。同時,武漢市交通運行狀況也在不斷改善,擁堵指數在全國城市排名中逐步下降,交通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市民出行時間更有保障,生活更加從容。
十年,足以讓天塹變通途也足以讓一座超大城市跑步邁進“世界級地鐵城市”行列。如今,所有行政區和功能區都覆蓋了地鐵,規模和速度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罕見,1400萬武漢人享受到地鐵帶來的高效便捷。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