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過去十年,出行交通方式的變化,刷新著武漢人的生活體驗。武漢兩江三鎮、河網密布,對于武漢市民來說,跨江跨河跨組團的長距離出行多,軌道交通“加速度”的規劃和建設,在提升生活便捷性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2010年3月,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獲國務院批復,規劃在都市發展區形成“以主城為核心、多軸多心”的城市空間結構,在此大框架下,武漢的軌道交通規劃也在同步推進,先后編制發布了四輪線網規劃和建設規劃,十年間實現了從“一年開通一條線”到“一年開通三條線”的新跨越。截至目前,武漢地鐵運營里程達到435公里,位居全國第七、世界前十,全面邁入世界級“地鐵城市”的全新序列。
把時光拉回十年前,那時武漢的軌道交通發展剛剛起步,2012年2號線建成通車,改寫了中國無過江地鐵的歷史,2014年通車的4號線把兩大火車站串聯起來,延伸到漢陽,武漢三鎮終于都有了地鐵相連。
1、2、4號線為第一期建設規劃的軌道交通,總里程78.6公里,形成主城區軌道交通“工”字型基本骨干線網。第二期建設規劃至2017年,軌道里程達到215公里,形成環通三鎮、覆蓋主城的基本網絡。這一階段的建設重點解決三鎮跨江交通問題,實現了3號線和6號線連通漢陽和漢口,8號線和7號線連通武昌和漢口。
在第三期建設規劃時,強調將武漢的軌道交通線網由主城輻射到六大新城,軌道里程達到405公里,形成“主城聯網、新城通線”的軌道交通線網新格局。通往東湖高新區的11號線,通往江夏的紙坊線,通往新洲的陽邏線,以及機場延伸線和蔡甸線等都是在第三期規劃時提出的。
到第四期建設規劃時,為了高效鏈接,主要考慮環線和快線的建設。16號線是按照12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規劃,19號線是按照14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規劃。這些快線有的穿城,有的是放射型快線。
從2012年的2條線、56公里增加到2022年的11條線、435公里,武漢通過軌道建設形成了地下交通大動脈,目前軌道交通占公共交通總客流比例超過57%,城市客運骨干作用日益突出。
軌道交通讓市民出行選擇更加豐富,長距離出行交通方式由小汽車、地面公交轉向更加便捷、高效的軌道交通,降低了出行成本、縮短了出行時間。同時,武漢市交通運行狀況也在不斷改善,擁堵指數在全國城市排名中逐步下降,交通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市民出行時間更有保障,生活更加從容。
【城市蝶變】
軌道交通2號線規劃積極探索
武漢“兩江分割、三鎮鼎立”的地理格局決定了城市交通最大的瓶頸是過江交通。軌道交通2號線是我國首條穿越長江的地鐵線路,全長60.8公里,設站38座。
一期工程(金銀潭—光谷廣場)2012年開通,建設過程中攻克了40多項國內外技術難題,創造了國內埋深最大、水壓最高、盾構獨頭掘進區間最長等五項地鐵隧道建設領域的全國第一,為國內城市過江地鐵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2012年12月28日開通當天,無數市民懷著期待與激動的心情踏上地鐵。乘客從江漢路站至積玉橋站車程3分鐘,實現跨江直聯,當日,就有32.8萬人次嘗鮮。
二期機場段19.8公里于2016年開通,三期南延段13.4公里于2019年開通。在線路建設過程中,逐步優化站點周邊較為松散的公共設施布局,提高建筑開發強度。依托軌道站點打造常青組團生活區、新漢口國際展示服務區、老漢口風貌體驗區、環沙湖休閑生活區、環洪山綜合活動區、高新和高校交流展示區等特色功能區域,首次將軌道走廊與城市中心軸線統一打造,優化城市功能格局。
截至2019年12月,軌道2號線工作日客流以年增長率16.4%的速度增長,最高日客流超過120萬人次。
賦能TOD模式引領城市未來
TOD模式,即“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模式”,通過交通樞紐與城市功能、空間深度融合及整體規劃,實現并加快城市高質量進程。
在中心城區,武漢市規劃研究院(武漢市交通發展戰略研究院)以多線換乘樞紐站點支撐,強化樞紐站點與周邊步行10分鐘區域進行整體打造,如徐家棚站、洪山廣場站、中南路站、三陽路站、香港路站等,建設高效便捷的立體化換乘交通體系,補全教育、醫療、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聚焦城市商業、商務、生活功能,打造站城融合的城市綜合體,做強中心城市核心服務功能,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質。
在新城區,圍繞末端站點和車輛段場,塑造產業多元、功能復合、環境優美、職住平衡的特色小鎮。如江夏黃家湖地鐵小鎮依托大學城科教資源,建設以高校科創孵化、國際交流和休閑運動為主體的青創小鎮;蔡甸柏林小鎮打造以“食品商貿、營養創新、文化休閑”為特色的國際營養健康城。地鐵小鎮既承接中心城區的功能與人口疏解,又創新了新城發展模式,引導新城高質量發展。
目前,我市按照“站城深度融合”理念,高標準組織漢陽站、武漢天河站等高鐵樞紐區的國際征集活動,建設高能級城市門戶,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助力武漢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顧問院長沈景炎:
躋身世界級地鐵城市行列,市民生活將有很多可能
近些年來我因工作原因常來往武漢,對武漢軌道交通最大的印象是規劃和建設速度超出想象,往往隔一兩年就會新增幾條地鐵線,我一般在長距離跨江出行和高峰時會選擇乘坐地鐵,效率很高。
十年間,武漢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從2012年的56公里增長到435公里,年均建設37.9公里,創造了地鐵建設的“武漢速度”。武漢目前已跨步邁入全國軌道交通城市第一方陣,并躋身世界級地鐵城市行列。同時,與世界其他大城市相比,紐約市自1904年第一條長約14.6公里的地鐵線路通車以來,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地鐵線路總長近399公里,武漢軌道交通發展里程和建設速度已躋身世界級地鐵城市行列。
當地鐵里程達到世界級量級時,市民出行更便捷。軌道交通拓展了市民生活范圍,使得出行時間更有保障,生活更加從容;交通運行更暢通,城市道路擁堵情況在全國城市排名中逐步下降;城市生活更綠色,軌道交通網絡不斷延伸,覆蓋更多的商業商務、文化體育設施等公共服務資源,讓“軌道+公交+慢行”的方式越來越成為市民的出行首選,降低了出行能耗、減少了環境污染,讓城市更加綠色,生活更加美好。
我關注到湖北省提出構建“武鄂黃黃”的區域發展設想,武漢市面臨東擴,這需要軌道交通的提前布局。以延伸至鄂州葛店的武漢軌道交通11號線為例,是湖北省首條、全國第4條跨市域的地鐵線路,于2021年1月開通,現在承擔跨市日均客流約5000人次,節假日最大客流量超過1萬人次,對促進武鄂同城化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針對未來武鄂黃黃軌道交通規劃,建議武漢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根據國家相關要求,貫徹“四網融合”的理念,統籌布局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多層次軌道交通系統,通過各層次軌道交通網絡設施布局無縫銜接、樞紐便捷換乘、運營服務一體化,實現“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打造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世界城市和都市圈。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谑械墓粨Q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