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地鐵十號線東湖至濱江東路區間(以下簡稱“東濱區間”)右線隧道順利貫通,標志著該線路成功攻克下穿既有運營地鐵線、長距離穿越珠江等重大風險。同時,十一號線廣園新村站主體深基坑順利封底,提前3個月完成節點目標工期。
十號線東濱區間右線隧道 成功攻克下穿珠江及既有線風險
據悉,十號線東濱區間右線隧道全長約1260米,盾構機從越秀區東湖站始發,掘進至海珠區濱江東路站。盾構機始發即下穿既有運營地鐵線軌排井結構,最小凈距僅半米,還需下穿600米寬珠江水道,地質環境復雜。同時,盾構施工期潮汐變化使原本復雜的地質更加脆弱,也給盾構掘進帶來更嚴峻的考驗。
為防止在下穿珠江過程中盾構機后方來水造成噴涌,地鐵建設者對盾構機設備進行改造,增加厚漿注入設備,有效防止后方來水造成噴涌、前方來水造成壁后注漿不密實等情況。同時,掘進過程中全天候在盾構機主控室動態顯示盾構機當前位置與隧道設計軸線的偏差和趨勢,24小時嚴密監測水位情況。
截至目前,十號線(西塱-石牌橋)土建工程累計完成54%。14座車站5座已封頂,8座進行土建施工,剩余1座進行前期準備;14個區間中3個已貫通,7個及出入段線進行土建施工,其余正進行前期準備。廣鋼新城車輛段進行土建施工。
十一號線廣園新村站 實時監測地下情況確保施工安全
同步實現節點任務的還有廣州的“大環線”十一號線廣園新村站。該站南接梓元崗站,北連大金鐘站,為地下四層雙島式站臺換乘車站。車站全長237米,標準段寬30.1米,擴大端寬48.5米,基坑開挖深度37米,采用“先隧后站”和“明挖順作法施工”。
據悉,車站位于中等巖溶發育、強風化粉砂巖及廣從斷裂破碎帶影響區域,周邊建筑物密集,是全線風險重點管控區域。為此,地鐵建設者采用ECR檢測技術,并結合抽水試驗結果對基底進行注漿加固,以達到降低基底地下水繞流帶來的基坑滲漏水風險。期間,地鐵建設者實時監控測量周邊建筑物沉降情況,采用液漿跟蹤補償、動態注漿加固周邊淺基礎老舊建筑物、擴大條形基礎臨時支撐和動態補償頂升等措施,維護周邊建筑物結構安全。
截至目前,十一號線(火車站-琶洲-火車站)全線土建工程累計完成84%。32座車站中,2座已開通,14座已封頂,15座正在進行土建施工,剩余1座在進行前期準備;32個區間中,1個已建成開通,18個已貫通,12個進行土建施工,剩余1個進行施工前準備。赤沙車輛段和出入段線進行土建施工。6座車站開始車站裝修和機電安裝施工。
這些在建地鐵線路也有新進展
三號線東延段(番禺廣場-海傍):土建工程累計完成78%。4座車站中,3座已封頂,剩余1座進行土建施工;4個區間已全部貫通,其余出入場線進行土建施工。廣州新城停車場進行土建施工。軌道工程正在進行施工。
五號線東延段(文沖-黃埔客運港):土建工程累計完成75%。全線6座車站中,5座車站已封頂并開始機電施工,其余1座進行土建施工;6個區間中,3個已貫通,3個進行土建施工;出入場線和雙崗停車場進行土建施工。
七號線二期(大學城南-水西北):土建工程累計完成83%。11座車站中,6座已封頂并開始機電施工,5座進行土建施工;11個區間均已雙線貫通;出入段線和姬堂停車場進行土建施工。
十二號線(潯峰崗-大學城南):土建工程累計完成52%。25座車站中,6座由其他線路建設,需建設的19座車站中,8座車站主體結構封頂,11座正在進行土建施工。24個區間中,5個區間貫通,12個區間進行土建施工,其余7個進行施工前準備。槎頭車輛段及出入段線、大學城南停車場及出入場線進行土建施工。軌道工程正在施工。
十三號線二期(朝陽-魚珠):土建工程累計完成56%。23座車站中,8座已封頂,14座進行土建施工,1座車站進行前期準備;23個區間中,6個區間及凰崗停車場出入場線已貫通,17個進行土建施工。魚珠停車場、凰崗停車場及蓋體進行土建施工。
十四號線二期(嘉禾望崗-廣州火車站):土建工程累計完成39%。8座車站中,4座主體結構封頂,2座進行土建施工,剩余2座進行前期準備;8個區間中,3個已貫通,4個進行土建施工,其余1個進行前期準備。
十八號線后通段(冼村-廣州東站):土建工程累計完成15%。廣州東至冼村區間進行土建施工。
二十二號線后通段(陳頭崗-芳村):土建工程累計完成25%。4座車站正在進行土建施工;4個區間中,1個進行土建施工,其余3個進行前期準備。
(注:以上車站名稱僅為工程暫定名稱,標準站名應以市政府批準公布為準。)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