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軌道交通快速發展,創造了自己的“非凡十年”。10月17日,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組織“立體出行,感受北京智慧交通”采訪活動。記者從現場獲悉,十年來,地鐵網絡進一步加密,北京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由16條增加至27條。同時,在運營上,列車服務可靠度達到3000萬車公里/次,比2012年的267.02萬車公里/次提升近11倍。此外,北京也在持續推進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推動軌道交通與城市生活深度融合,構建“軌道上的都市生活”。
運營總里程接近翻番
1969年,北京建成通車全國首條地鐵,50年來,北京地鐵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顯著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以解決城市人口出行問題為出發點,以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緩解城市交通擁堵、便捷市民出行為目標,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帶領軌道交通進入大發展時期,運營總里程和日均客運量實現翻番。
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新聞發言人童梅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十年來,地鐵網絡進一步織補、加密、優化,北京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由16條增加至27條,總里程由442公里增至783公里,涵蓋了地鐵、輕軌、磁懸浮、有軌電車等多種制式,線路覆蓋12個行政區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同時,隨著軌道新線的陸續開通,線路的通達性和便利性有效提升,軌道交通的吸引力也日趨增強。城市軌道交通路網日均客運量由2012年的672萬人次增至2019年的1000萬人次,最高日客運量達1378萬人次。同期在公共交通出行中的占比也從32.3%增至57.4%,提高了25個百分點。
當前,軌道交通因其便捷、準時、快速等特點成為市民通勤的首選,有效遏制了道路交通擁堵進一步惡化,北京市交通指數近年來穩定在“輕度擁堵”級別。
服務可靠度提升近11倍
十年間,北京城市軌道交通逐步由追求建設速度規模向注重質量效率轉變、由相對獨立發展向一體化融合發展轉變、由依靠傳統要素向聚焦創新驅動轉變,軌道交通運行更加安全、快捷。
一方面,通過優化行車組織、改造設備設施、應用科技手段等措施,北京不斷提升路網安全和服務水平。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副總經理梁樑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路網兌現率、正點率等主要運行指標在CoMET(國際地鐵協會)均排名前列。
同時,梁樑介紹,列車服務可靠度達到3000萬車公里/次,比2012年的267.02萬車公里/次提升近11倍;自動售檢票、電扶梯等服務設備可靠度均常年保持在99.9%以上,并固化形成了消毒、通風、測體溫、戴口罩等疫情防控策略,筑牢軌道交通疫情防線。
另一方面,北京不斷縮短發車間隔,提升運力。“2012年至今,全路網累計縮短行車間隔150余次,目前有10條線路最小行車間隔已達到2分鐘,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童梅表示,“同時組織運營企業采取交路套路、靈活編組等多樣的列車組織模式,持續挖潛運力、提升路網運輸效能,更好地滿足乘客出行需求。”
為改善軌道交通換乘能力,北京也在實施既有線網優化改造。十年間,完成了宣武門換乘通道改造,打造“地下立交”,實現內圈通道2號線換4號線、外圈4號線換2號線的雙向換乘流線,提高換乘能力;實施1號線與八通線跨線運行改造,乘客無須在四惠站及四惠東站換乘即可從古城站至環球度假區站一趟直達,提高了出行體驗及效率。
此外,北京還先后開展了多輪消隱改造工程,完成了全路網視頻監控系統擴容、信號系統升級改造等項目。車站安全門實現全覆蓋。改善乘車環境,先后推出了列車時刻表、車廂空調溫度分區、母嬰室、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AED)設備等多項舉措。
“這些措施的實施,一方面使軌道交通整體系統運行更加安全、穩定,另一方面也讓市民乘坐地鐵更加便捷、高效。”梁樑表示。
智慧出行場景頻上新
十年間,北京不斷推進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推動軌道交通與城市生活深度融合,構建“軌道上的都市生活”,從而進一步增強軌道交通吸引力和輻射帶動能力,發揮軌道交通在優化城市產業空間布局、推進職住平衡的向導作用。
其中,在推進與其他交通方式的融合發展上,北京實現了北京西站、清河站等的地鐵、鐵路和市郊鐵路的安檢互認,探索研究了軌道交通“四網融合”頂層設計,推動軌道交通融合發展。推動公交、軌道融合發展,實現公交、軌道一張網、一張圖,銜接換乘更便捷。
此外,北京也在推進規劃建設軌道微中心,實現軌道交通與城市用地、功能、交通、景觀、市政的一體化融合。十年間,公布了第一批71個軌道微中心名單;規劃100個一體化項目,包括11座車輛基地和89座車站。去年,134處便利店、藥店等站內便民設施也上線運營。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軌道交通始終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不斷以科技創新提升地鐵出行智慧化程度。而當前,梁樑介紹,北京已初步完成由京投公司牽頭于2019年發布的“智慧地鐵三年行動策劃方案”。
“在進站上,北京順應支付電子化趨勢,軌道交通全路網實現了支付寶、微信二維碼、銀聯云閃付等移動支付方式全覆蓋,并融合了相關的測溫技術,還建設了乘客信息服務平臺,對乘客反饋的各種訴求進行集中處理。”梁樑介紹,“在基礎設施上,軌指中心還搭建了反映客流等情況的大數據平臺和目前國內最大的云平臺,目前云平臺已承載了3條線路,預計年底會增加到5條線路,未來也會按照各條線路的建設周期逐步將其遷入云平臺中。”
關于北京軌道交通的未來規劃,梁樑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軌指中心目前已經投入到智慧大腦2.0的相關工作當中。“軌道交通指揮中心相當于北京軌道交通的大腦,接下來,我們將關注并建立乘客服務、智慧票務、人工智能和云平臺等方面的新場景,開發新的產品,并投入到線路的應用上。”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