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作為城市現代化、大運量、高效率、快速便捷、綠色環保的重要公共交通系統,被廣大市民寄予厚望。
2012年武漢軌道交通2號線開通運營,十年間,武漢地鐵運營線路由1條增至11條,運營車站由26座增至282座,運營里程由29公里增至435公里,增幅位列全國前五。
十年來,隨著地鐵運營線路的持續開通,地鐵由單條線路向“工”字型架構拓展,再到連線成環、串環組網。去年年底開通75公里線路后,運營總里程突破400公里達到435公里,至此武漢邁進了世界級地鐵城市。
如今的地鐵運營線路覆蓋武漢所有城區,四穿長江、兩穿漢江,全市過江分擔率達到60%,市民“過江難”已成為歷史;與“四大火車站”和天河機場等重要交通樞紐無縫銜接,并通向鄂州市域,為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貢獻地鐵力量。
隨著運營里程持續增加,線網客流也在持續遞增,最高客運量由十年前的不足40萬乘次增長至460萬乘次。
為更好地滿足市民乘客出行體驗,武漢地鐵持續加強運能提升工作,推行動態調圖模式,實現客流與運力的精準匹配。十年前,武漢地鐵1號線行車間隔約5分鐘,十年里全線網調整運行圖近200次,2號線行車間隔由2012年年底開通初期的5分12秒壓縮至目前的2分30秒,4條線路最小行車間隔壓縮至4分鐘以內。
今天的武漢地鐵,高峰時段上線列車數達到326列,可以同時容納近50萬人乘坐,如果把326列車排在一起,足足有39公里長。
運行效率大幅提升,運營服務更加聰慧。十年前,乘客乘坐地鐵需手揣零錢排隊購票,如今,拿著手機“刷碼”即可快速進出站。2018年年底,“Metro新時代”APP上線,武漢地鐵開啟互聯網票務服務時代。
此后,武漢地鐵陸續增加非現金充值、掃碼購票等票務功能,特別是2021年5月上線第三方APP乘車碼,受到廣大市民乘客的青睞。
截至目前,武漢地鐵已接入支付寶、微信、云閃付等11個APP乘車碼、上線銀聯閃付過閘功能,與上海、南昌、蘇州、常州等多座城市APP乘車碼實現互聯互通。
如今,武漢地鐵二維碼過閘使用率占比近一半,手機掃碼支付購票占比近九成,多樣化移動支付生態逐步構建。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打造有溫度的服務。2015年起,武漢地鐵啟動“微笑服務”品牌創建工作,精細打磨運營服務各環節,多渠道、多途徑傾聽市民呼聲、乘客期盼,持續改善乘車和出行環境,拓展個性化服務標準體系,一站式服務、末班車守候、預約式服務、強弱冷車廂等一批有武漢特色、地鐵亮點的服務舉措在全線網推廣,運營服務質量得到了全面提升,打造出城市窗口形象為文明城市增色添彩。
地鐵十年來安全行車2.5億列公里,運行圖兌現率、正點率、服務設備設施可靠度均超過99.9%,乘客滿意度超過96%……
如今的武漢地鐵,網絡運行可靠度、服務水平、運營效率等關鍵指標均走在全國地鐵城市前列。
根據武漢市軌道交通第四期建設規劃,武漢將形成660公里的軌道交通網絡。屆時,多層次、一體化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為城市發展注入源源動力。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