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隨著地下20米深的“萬新號”頂管機精準進入接收井,鐵四院首條軟土地層頂管電力隧道——廣州南沙萬新大道電力隧道全線貫通。這是鐵四院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以實干獻禮二十大的新成績。
萬新大道電力隧道全長1.6公里,納入220kV高壓電力管線,采用頂管法施工,管節內徑2.8米、外徑3.36米,全隧道共設置5處頂管工作井,工作井之間最大頂進長度達420米,刷新了鐵四院大直徑頂管的單次頂進長度記錄。 隧址位于珠三角沖積平原海積相深厚軟土地區,流塑狀淤泥層的最大厚度達40米,在該地層條件下建設電力隧道,無異于“豆腐腦里插筷子”,其中下穿河道段最小覆土厚度僅6.5米。 隧道南接鐵四院設計的紅蓮路綜合管廊,北連紅蓮大橋電力管廊,東至萬龍大橋電力隧道,是南沙區電網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建成后,對當地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頂管的管節吊裝
面對工程地質條件差、建設環境復雜、施工風險大、環保要求高等難題,總體組從前期方案研究到配合施工,充分展現了“專業 敬業 創新 創譽”的新時代四院精神,通過精細化設計,合理選擇施工工藝,縮短了工程工期。依托鐵四院“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非開挖頂進關鍵技術”科研成果,設計團隊創新性地解決直徑超過3米的大斷面頂管長距離頂進、預制管節高精度拼裝、頂進期間姿態糾偏等行業難題,相關成果已申報2022年度湖北省科技獎,參與行業規范編寫2部,發表中文核心論文2篇,申報專利2項。 目前,交通院綜合管廊技術團隊先后在粵港澳大灣區完成了萬頃沙紅蓮路綜合管廊、萬新大道電力隧道、珠海平華大道、東莞東灣大道等綜合管廊項目的勘察設計,積累了豐富的軟土地層城市綜合管廊勘察設計經驗。萬新大道隧道順利貫通為鐵四院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綜合管廊建設領域增添了一張“新名片”。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