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經過1.3公里的湖下掘進,地鐵19號線“鐵龍號”盾構機成功穿越嚴西湖,抵達鼓架山站—花山新城站區間風井,這標志著19號線完成“穿湖之旅”,刷新了武漢地鐵盾構下穿湖泊最長距離紀錄。
航拍區間風井。通訊員何赟 供圖
武漢地鐵集團建設事業總部業主代表余亞東介紹,19號線鼓架山站—花山新城站盾構全長4.2公里,其中長距離下穿嚴西湖約1.3公里,區間實測最大水深約3.6米,隧道頂部距離湖底最小距離為10.3米。
“穿越地層為中風化泥巖,地質條件較差,施工難度較大。”施工方中鐵十一局城軌公司項目經理明月介紹,長距離水下盾構掘進對各項掘進參數控制、材料質量、測量精度、設備性能考驗非常高。
盾構遠程監控系統實行24小時不間斷監控。通訊員何赟供圖
為確保盾構機順利穿越嚴西湖,武漢地鐵集團和施工方精心組織、科學籌劃。“我們在盾構機選型階段,已充分考慮長距離下穿湖泊的特點,對盾構機進行了針對性設計,增強它的破巖能力,有效應對上軟下硬地層;增加刀具耐磨性,減少湖底換刀風險。”余亞東說,盾構機穿湖期間,運用盾構遠程監控系統實行24小時不間斷監控,同時用無人機、船只巡視水面,確保盾構機以最佳狀態順利下穿嚴西湖。與此同時,項目部制定了生態保護措施和應急預案,材料均采用特殊環保產品,防止對水質和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按照武漢地鐵精細精品化質量要求,在盾構施工隧道拼裝時,堅持高標準,實現了‘無污染、無錯臺、無破損、無滲漏、無超限’的‘五無隧道’要求。”明月介紹。
隧道拼裝實現“無污染、無錯臺、無破損、無滲漏、無超限”,達到“五無隧道”標準。通訊員何赟供圖
武漢地鐵19號線是武漢軌道交通線網中的市域快線,一期起于武漢火車站,止于高新二路站,經過洪山區、青山區、東湖風景區、東湖高新區4個區,設站7座,全長23.3公里。19號線建成通車后將有力提高武漢站、空港樞紐集散能力,加強光谷及沿線地區的交通可達性,提升東湖高新示范區軌道網的聯通性,構建城市東部軌道網快速通道。
19號線遠期將延伸至天河機場,設計最高運行時速初期為120公里,遠期預留140公里/小時運營條件,是武漢“跑得最快“的地鐵之一。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