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智慧城市、大城市群建設全面推進,軌道交通作為城市“生長”的脈搏越來越發(fā)達,與日俱增的客流量和越來越復雜的線路,正在給軌道交通管理和運營提出新的挑戰(zhàn)。
記者了解到,當前除了傳統城軌交通領域制造商、運營商與智慧交通技術服務商外,騰訊、百度、華為、阿里等也競相從城軌云、智慧城市等多個角度進行布局,積極搶灘軌道交通數字化轉型的制高點。
操作系統突破數據“藩籬”
軌道交通因建設工期長而帶來“嶄新而落后”的系統。一方面,同一線路不同業(yè)務之間系統分設,資源無法共享,容易形成信息孤島;另一方面,新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新的技術和業(yè)務應用無法在舊的系統上共享。
“新技術帶來局部功能提升,但又造成了系統的割裂,導致無數個獨立的系統并存,我們稱作‘煙囪’。”廣州地鐵集團副總經理蔡昌俊告訴記者,隨著地鐵線路擴展,“煙囪”就會越來越多。
2019年,騰訊與廣州地鐵合作,基于工業(yè)互聯網和物聯網,研發(fā)了新一代城市軌道交通操作系統——穗騰OS,該系統使廣州地鐵內多個子系統和設備實現“互聯”。
“通俗地講,就是將車站設備以及車輛、信號、通信、供電等所有系統設備的狀態(tài)和數據連接起來,實現互聯互通,避免出現‘數字孤島’,為全線智慧運行維護提供數據基礎。”騰訊智慧交通副總裁施雪松說。
數據顯示,基于穗騰OS系統的“萬物互聯”,廣州地鐵18號線生產檢修人員配員可減少16%;在一鍵開關站、視頻巡更巡檢等智慧車站應用上線后,原本需要一個小時完成的人工巡站工作,現在通過智慧攝像頭10分鐘即可完成。
“萬物互聯”的數字時代,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的應用為解決軌道交通數據“煙囪”問題帶來了新的機遇。城軌操作系統的打造,為軌道交通行業(yè)企業(yè)提供了AI開放創(chuàng)新應用,正成為各大企業(yè)推進軌道交通數字化的重要手段。
華為基于中國市場的實踐,打造了統一的數字平臺,并支持合作伙伴基于該平臺進行方便快速的智慧應用開發(fā)。其中,智慧應用覆蓋建設、運營、維護等業(yè)務全生命周期,包括乘客智慧出行、智慧維護、周界檢測等解決方案……
“行業(yè)走向數字化、智慧化,以泛在聯接和開放平臺為基礎的數字化基礎設施是根基,加上數據要素,行業(yè)生態(tài)伙伴一起合作,構建智慧應用,以此共創(chuàng)行業(yè)新價值、新未來。”華為機場與軌道軍團軌道行業(yè)CTO熊先銀說。
大數據“變身”數據資產
大數據平臺只是城軌建設的手段,而大數據真正成為企業(yè)的數據資產,驅動用戶運營決策、產品創(chuàng)新、客戶體驗升級、業(yè)務流程優(yōu)化,才是智慧城軌建設的核心。
目前已經發(fā)布的穗騰OS2.0版本,首創(chuàng)了業(yè)務人員可以像拼積木一樣靈活構建所需業(yè)務場景的低門檻編程功能,不但減少了對IT專業(yè)開發(fā)人員的依賴,還可以實現車站與線路之間共享、復用開發(fā)成果。
比如,在視頻尋人方面,站務員將乘客照片在智慧車站應用上傳,系統利用沉淀在穗騰OS上的智能視頻分析算法組件,聯動所有已物聯接入的車站監(jiān)控,便可快速識別乘客在車站出現的具體位置與時間,實現高效尋人。
施雪松說,當地鐵的日常管理和運營面臨越來越多不確定性時,穗騰OS可助力一線工作人員敏捷且強力地進行應對。
在高速城軌場景,華為提供車地通信解決方案,提供高可靠的Wi-Fi 6系列產品,通過一體化機箱支持便捷安裝,在列車160km/h運行時能提供1.4Gbps大帶寬和30ms時延,實現車載業(yè)務實時傳輸,保障城軌穩(wěn)定運行。
記者了解到,目前該解決方案已正式應用于深圳地鐵20號線,為該條全自動駕駛線路實現車載業(yè)務數據的實時回傳。
廣州地鐵已經開始利用數字化技術實現了對設備系統的自動診斷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評估,從而將人力從重復性的檢測工作中解放出來,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成本。
“我們就是要讓那些重復性的檢測工作、過去靠投入大量人力而無法實現增值的工作,全部由系統自動完成,而讓人力去為系統和基礎設施做增值的工作。降低軌道交通的沉沒成本,是我們在軌道交通建設階段就要考慮的事情。”蔡昌俊說。
“智慧大腦”釋放行業(yè)價值
當前,全球軌道交通行業(yè)的發(fā)展正面臨數字化變革拐點,面向MaaS(出行即服務)、綠色低碳、智能化等趨勢,相關主體亟須打破傳統思維、構建新范式,以進一步釋放行業(yè)價值。
華為相關負責人表示,軌道交通數字化通常分為四個發(fā)展階段,從基礎設施信息化逐步發(fā)展到軌道上云,再通過數據與ICT(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構建智慧軌道,打造面向未來的綜合交通。
施雪松表示,穗騰OS已經具備自我進化能力,各種新的應用在其上面“生生不息”,并將在客流疏導、車站管理、主動運維、智慧安防、防洪防汛、視頻尋人等場景助力業(yè)務工作人員開展工作。
《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廣東省“十四五”規(guī)劃建設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總投資預計約為4.6萬億元,其中僅用于軌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就達2.2萬億元。屆時,廣東軌道交通網絡將更為密集,“軌道上的粵港澳大灣區(qū)”基本成型。
“未來,我們希望將穗騰OS作為大灣區(qū)軌道交通統一的數字底座。”蔡昌俊表示,建立實現業(yè)務融合和數據融合的平臺,從而從根本上打破不同線路間、不同運營主體間的技術與管理方面的壁壘。
目前,很多企業(yè)正利用大數據融合和地圖能力,探索城市交通和高鐵的一體化規(guī)劃,比如,通過乘客遷徙規(guī)律、實時路況等,為軌道交通行業(yè)提供實時熱力分布等信息,助力優(yōu)化不同方式間的運力供給。
施雪松強調,軌道交通“智慧大腦”的本質是通過物聯、AI、孿生技術等能力,支撐跨系統的數據融合和全系統的自動化,這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qū)城市地鐵系統的擴容、聯結,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fā)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fā)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jiān)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qū)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