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的隴南,青山已被秋色染得五彩斑斕,沿著G345線向陜西略陽的方向,在位于康縣望關鎮的一處山腰上,遠遠望去梁家山隧道的兩個隧道口,宛如一對洞開的山門,康略土建一標的建設者在山門內攻城略地。
10月27日,這一天對很多人來說很普通,卻在康略土建一標施工進度圖上劃上重重一筆,這是繼花橋隧道雙線貫通后梁家山隧道也實現雙幅貫通的日子,標志著康略土建一標隧道工程全線順利貫通。
康略土建一標包含梁家山隧道和花橋隧道共計4.6km的施工任務,其中,梁家山隧道右線長2704m,左線長2678m,最大埋深314.92m;花橋隧道左線長1985m,右線長1993m,隧道最大埋深280.4m。均為左右線分離式雙洞石質長隧道,從兩頭向中間掘進。隧道區受風化和流水侵蝕影響,地質結構復雜,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且緊鄰國道,高差大,便道施工困難,施工過程中,由于地下水豐富,巖層含水量大,涌水突泥現象頻發,嚴重影響了施工進度。
多措并舉,安全生產再加碼
為確保隧道安全生產,項目部采用新奧法組織施工,嚴格落實“管超前、漿嚴注、短進尺、強支護、早封 閉、勤量測”的指導方針,掘進采用“光面爆破法”,較傳統工藝產生飛石較少,可以形成平整的爆破面,有效保障隧道周圍巖層的穩定性,減少對周邊圍巖擾動。施工中加大超前地質探測和圍巖量測頻次,采用數據采集分析預警系統,對數據自動進行復核、分析操作,遇到危險及時報警。建立起一套隧道監測數據庫和信息系統,及時掌握隧道地質環境動態變化規律,預測其變化趨勢,大大降低了施工危險性。同時安裝視頻監控、門禁系統、人員定位系統、環境監測系統、智能爆破預警系統、安全步距監測系統等,為隧道施工安全構筑了層層堅實防線,項目部被評為甘肅省2021年平安工地建設“示范合同段”。
眾志成城,同心同德保貫通
自施工以來,項目部先后開展“促進度、保安全、抓質量”“建功‘十四五’、奮進新征程”等主題勞動競賽活動,將工程量細化分解,倒排工期,十天一節點、一月一總結,同時從人員、設備、材料等多個方面精心組織,周密部署,不斷調整優化施工方案,營造了人人心中有責任、肩上有擔子的大干氛圍。施工過程中,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反復,工地曾一度停工,項目部聞令而動、迅速響應,主要領導堅守崗位、靠前指揮,把常態化疫情防控與生產建設同部署、同安排,堅持任務不減、目標不變、標準不降,主動與屬地防疫部門溝通協調,保障原材料進場,有效減少了疫情對生產的影響。
信仰之火生生不息,紅色血脈賡續不斷。項目黨支部緊密結合生產經營,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通過深化“紅色DNA”特色黨建品牌建設,實行“黨建+”工作模式,劃分黨員責任區,發動黨員青年在生產中勇挑急、難、險、重任務,當先鋒、作表率,讓“攔路虎”變成“紙老虎”,施工現場黨員先鋒隊和青年突擊隊的旗幟迎風飄揚,為工地平添亮色。
玉汝于成,精細管理鑄精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項目部貫徹“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的理念,在鋼筋集中加工中心引進數控網片排焊機、拱架腹板沖孔機、數控龍門等離子切割機等數控鋼材加工設備,推動鋼筋加工實現“工廠化、專業化、標準化”,隧道施工中引進濕噴機械手、多功能防水板臺車、系統錨桿機等機械設備,實現了隧道機械化開挖作業,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在建設過程中,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嚴格按照“首件制”和“三檢制”落實現場質量檢測,對開挖、出渣、立架、噴漿等各道工序嚴格把關,確保工程質量處于受控狀態。項目部還邀請爆破專家、混凝土專家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優化爆破方案和混凝土配合比設計,隧道爆破作業水平和混凝土施工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
創新是永恒不變的主題,項目部始終把科技創新工作擺在賦能工程建設高質量推進的重要位置。截至目前,已總結《公路隧道二次襯砌模板臺車洞內拼裝施工工法》1項,申報專利《一種隧道仰拱底滲溝排水管防護裝置》《一種公路隧道噴射混凝土回彈料收集再利用裝置》《一種公路隧道仰拱分層澆筑弧形小邊模》《一種隧道防水板熱熔墊片間距的定位卡具》《一種隧道風水管固定裝置》5項,有效解決了生產中的技術難題。
青山為證,共筑藍天凈土夢
項目部重視踐行綠色公路理念,堅持做環保的先行者,筑牢“隴上江南”的生態屏障。隧道開挖時,緊扣“最小的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施工理念,采取“零開挖進洞”,盡量減少施工對山體的擾動,同時在邊坡、便道、路口處植樹種草。在施工過程中,對隧道洞渣進行生態化處理,將強度達標、質量合格的洞渣通過加工后,提供給附近兄弟單位使用,對不達標的洞渣用于施工區域軟基換填,減少了洞渣調運帶來的能源消耗,也減少了路基填筑的施工成本,實現了施工效益和環保效益的雙豐收。為減少揚塵,對拌合樓進行全封 閉,拌合站設置洗車臺,配備噴淋系統,運輸車輛實行全覆蓋,并將清洗沿線交叉道路路面作為一項日常工作常抓不懈。
康略土建一標數百名建設者歷時540多個日夜千錘萬鑿,在4600米隧道內披荊斬棘,見春去秋來,守日出日落,只為追逐貫通之際的那束“希望之光”。他們胸懷移山志,汗水筑坦途,用實干和擔當演繹新時代的愚公精神。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