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峨的崇山峻嶺間,穿洞成隧近日,中交一公局集團廣西南天6標的工程師們悄然為廣西第一長隧——燕來隧道安上了“呼吸巨肺”,讓這座隧道瞬間充滿活力,同時成為廣西首套投入運行的隧道通風凈化系統。
“人要呼吸,隧道也要‘呼吸’,安裝上特長隧道獨有的送風道和排煙道,便能讓燕來隧道自由‘呼吸’。”項目負責人李唐軍介紹,燕來隧道位于河池市天峨縣燕來鄉,全長6.3公里,為分離式越嶺特長隧道,左幅全長6296米,右幅全長6325米,在特長隧道的建設過程中,通風方式的設計及施工,是極為關鍵的技術問題。項目建設者十分重視隧道通風系統這一重要附屬工程的施工,它不僅直接影響隧道的建設投資,還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隧道內的環境,是隧道正常運營的關鍵。
“由于隧道距離長且是相對密閉的空間環境,洞內施工及通車運營階段存在通風條件差等情況,送風道和排煙道就相當于在隧道內安裝‘呼吸管道’,借助通風和排煙設備,將外面的新鮮空氣送入隧道內,還可將隧道內污染氣體從井口排出,形成循環通風系統,進而解決隧道施工期和運營期通風難題。”李唐軍通俗而詳細地解釋道,常規通風方式難以更換洞內渾濁空氣,隧道里的送風道和排煙道建成后將為主線隧道施工和后期運營提供“呼吸系統”。
為了讓這條特長的隧道保持通風順暢,項目工程師們決定給隧道配上3根“呼吸管”直通隧道外,其中一座斜井作為排煙道,另外再開兩條送風道,總長266米,開挖斷面為13.32平方米,最大縱坡-25%,曲線半徑25米。為實現送風功能,保證風道末端風壓,風道斷面不能太大。此時,送風道施工便成為橫亙在項目團隊面前的最后一道壓軸題,一共面臨三個考點:一是小半徑、小斷面、大縱坡出渣,二是與主洞拱頂交叉施工,三是洞口下穿村道的安全保證。
針對三項難題,項目團隊群策群力,在一次次施工技術探討會、施工推進會中,反復研討,靈活調整“戰術”,最后逐個攻破。首先是將明挖法與蓋挖法結合,將洞口拉槽,支護拱墻由混凝土取代,僅保留拱蓋,能實現快速回填恢復村道并有足夠的承載力;其次是選用合適的小型機械,裝載機逐鏟向外出渣,在初期支護上安裝燈光導向為裝載機倒退指引方向;最后是洞內回填,將送風道接通,既防止洞內高空作業又控制了交叉口的應力集中。如此一來,便成功解決了隧道送風道的安裝問題,現在隧道通過三根長長的“呼吸管”,可直接排除隧道內的廢氣,更換新鮮空氣。
作為廣西第一長隧,燕來隧道的送風道和排煙道順利貫通,不僅為這座特長隧道成功裝上了“呼吸管”,也為類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寶貴的借鑒性經驗。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