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由山東高速集團、山東大學共同組織召開了“臨沂至滕州公路隧道智能化建造實施方案”專家咨詢會。會議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術才擔任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岳清瑞擔任副組長,國際隧道與地下空間協會主席嚴金秀、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汪雙杰等9位專家組成專家組,采用線上線下結合方式進行。山東高速集團工程管理部,建設管理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侯福金,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呂新建,山東大學齊魯交通學院常務副院長李利平以及臨滕項目各參建代表參加此次會議。
山東大學齊魯交通學院常務副院長李利平代表項目組介紹了智能建造科研方案,山東省交通規劃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萬利和山東省路橋集團總工程師高永青分別介紹了設計、施工方案,重點探討了智能設計和智能施工。
與會專家聽取了科研、設計和施工方案匯報,審閱了相關技術資料,一致認為該方案面向公路隧道高品質建造需求,聚焦機器人、大數據、人工智能,充分體現了多學科交叉融合和多技術協同創新的特點,將高質量帶動少人化無人化關鍵技術發展,有望引領公路隧道進入智能建造時代。同時,會議重點研究了公路和鐵路隧道智能建造的差異性,并建議成立相對固定的專家組,指導后續公路隧道全過程智能建造研究及實施工作。
臨沂至滕州公路是我省“九縱五橫一環七射多聯”高速公路網規劃中的“連六”路段,是助力革命老區紅色沂蒙騰飛發展的東西大道,項目建成后對構建魯南臨沂-棗莊-濟寧-菏澤高速路網,促進魯豫融合協同,護航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該路段全長141.3公里,投資概算286.2億元,計劃工期36個月,涵蓋特長、長、中、短里程多類型隧道,具有智能建造重要的示范意義,所轄7條隧道,全長8723.5米,普遍存在長距離淺埋、水平層狀圍巖發育、巖體結構破碎等特征,面臨安全重大挑戰和智能化建設需求。
智能建造是實現隧道工程安全、高效、高質量建設的重要途徑。為順利推進項目建設,山東高速集團聯合山東大學致力打造中國高速公路隧道智能建造示范樣板工程,推動少人無人化建造體系創新發展。團隊將聚焦臨滕項目隧道安全、效率、質量和智能化需求,推動開展掌子面區域特種作業機器人與無人化關鍵技術、施工工序智能裝藥機器人技術、機械化施工條件支護設計體系及隧道大范圍透徹感知等研究,構建了智能建造實施方案,并在依托方山、崮山、寨山隧道等前期開展研究,應用了地質編錄與超欠挖測量機器人、施工期支護結構質量檢測機器人等智能裝備。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