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上午,中鐵十一局參建的仁沐新高速公路特長隧道——太平隧道左洞順利貫通,標志著項目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為2023年底通車運營打下堅實基礎。
仁沐新高速公路太平隧道
仁沐新高速是國家公路網規劃的新增展望路線G4216成都至麗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四川省高速公路網“16.5.5.8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西部的重要經濟通道、沿江通道、旅游通道,全長200.475公里,按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隧道設計速度為80公里每小時。由中鐵十一局負責施工的太平隧道位于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境內,為分離式雙向隧道,全長10.6公里,其中,隧道左洞長5.309公里,右洞長5.295公里。
由于地處四川盆地向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隧道地質條件復雜、圍巖軟弱,Ⅳ級圍巖占比達67.57%,Ⅴ級圍巖占比達32.43%,且范圍內存在巖溶、滑坡、崩坡堆積體及承壓水等不良地質,容易引發突水突泥以及坍塌、變形圍巖失穩等危險。同時,隧道穿越靛蘭壩—中和莊向斜,在施工過程中極易出現變形過大、側壁失穩、塌方等風險,施工技術難度高、安全風險極大。
隧道掌子面施工
面對復雜的地質條件和施工難題,該項目確立“安全第一、以優保穩、以穩求快”的施工指導方針,編制標準化管理網絡,為工程穩步推進保駕護航。面對復雜的地質難題,項目建立了隧道綜合超前地質預報體系,及時分析預報中的地質問題,及時預判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質情況,動態調整施工方案。同時,他們邀請專家對特殊地質地貌進行“會診”,根據預報可能出現的地質問題,調整開挖施工工法,通過施作超前地質預報、加強監控量測管理、加強超前及初期支護、嚴格注漿工藝等,有效克服了多個施工難題。
建設者正在進行隧道土工布布設
為了提高施工進度,該項目創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隧道施工動態控制組織方式,摸索出“掘進快、支護快、封閉快、質量高、安全好、外觀美、維修精”的隧道機械化配置配套施工體系,采用全液壓自行式仰拱棧橋、整體式襯砌模板臺車、仰拱模板臺車、多功能錨桿鉆機、濕噴機械手、防水板自動掛設臺車、噴淋養護臺車等機械設備,形成了超前地質預報、噴錨支護、仰拱、防排水、二次襯砌、空洞檢測等施工機械化配套生產線。通過一系列工裝的配套使用,有效保證了施工質量,提高了施工工效,達到了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的效果。開挖、仰拱及二襯的月進度指標最高可達到146米,實現了項目均衡生產,快速推進的目標。
濕噴機械手
“為保障工序質量,我們在其他先行標段經驗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工藝、設備,制定了適合本項目水平的樣板引路管理辦法,明確了各道工序樣板引路的工作要求和實施流程,推行標準化、規范化的樣板引路管理模式,為項目隧道施工穩步推進提供了有力保障。”該項目負責人介紹。
隧道監控量測施工
該項目團隊依托重大公路工程建設,積極開展公路隧道微創新應用及科研課題研究。采用集成邊模、仰拱分層澆筑腹板、中心水溝模板及仰拱鋼端模,有效保障了仰拱開挖深度及仰拱分層厚度,提高了混凝土施工質量;配備止水帶卡具及緊線器功能,使縱向止水帶居中、順直,線形美觀。從2019年8月開工以來,該項目先后推出了合頁端模、仰拱整體式模板、霧炮養護、鋼拱架連接板定位、巷道式綜合通風工藝、動態異構拱架施工技術、光面爆破優化創新、污水處理等工裝工法20余項。
巷道式通風裝置
全線觀摩學習
“當隧道掘進到1500米后,風機送風的推力隨著長度的延伸而發生衰減,導致掌子面的煙塵、濕氣、顆粒懸浮物增加,容易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項目總工程師介紹。為解決特長隧道鉆爆法施工過程中的通風、排煙難題,該項目抽調了一批經驗豐富、業務水平高的技術人員成立科技攻關小組,積極開展特長隧道通風、排煙課題研究,他們創新的“巷道式通風法”、“水幕降塵法”等新工藝、工法,讓隧道在開挖爆破后15分鐘即可完成掌子面排煙,解決了掌子面空氣質量差的難題,并獲得全線的觀摩學習。
建設者們慶祝太平隧道左洞順利貫通
此外,該項目還堅持機械化、智能化與信息化無縫對接,他們通過設備集成結合先進的通信、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積極研發符合自身的綜合信息化平臺,建立了一套切實可行的隧道施工現場管理系統,實現了人員實名制管理、定位、考勤、監控、傳感器數據采集、分析預警、無線通信、手機App實時監控,實現了對進度、安全、質量的全面信息化管控,最大限度保證了施工安全。
建設中的仁沐新高速公路
據了解,仁沐新高速全線建成通車后,對內將助力四川省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的區域發展新格局,成為成都平原、攀西、川南三大經濟區資源共享的重要紐帶,對外將形成一條南向出川大通道,成為從成都出發經云南連接東盟最便捷高速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我國對外開放戰略。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