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地鐵12號線順利完成初期運營前安全評估,將于年末和市民相見。12號線全長40.54公里,設33個車站,擁有深圳地鐵首條穿海隧道。據了解,12號線與現有運營線路頻繁交匯,并且下穿復雜地質,不僅施工前的征拆改遷工作繁重,施工時還需改造運用新器械、新工法來克服地質和環境困難,極大考驗著施工技術和組織管理能力。在多種創新技法的運用下,深圳地鐵12號線攻堅克難實現了多個突破,為深圳軌道交通的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隧道下穿海底
多法共施降低施工風險
據了解,地鐵12號線沿線地下水水位較高且不良地層較多、地下水與地表海水具有較強的水力聯系。其中,左炮臺東至太子灣區間(以下簡稱左太區間)穿越海域破碎帶,極大考驗著盾構施工技術和施工管理能力,設計風險等級為一級。
“左太盾構區間工程特殊,囊括了深圳地鐵建設史上多個‘第一’?!鄙铊F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區間施工是深圳地鐵首次盾構下穿淺覆土海域,也是深圳地鐵首次采用泥水盾構機進行掘進施工。”
據了解,地鐵12號線穿海而過的左太區間隧道自左炮臺東站,一路向東下穿海域后到太子灣站,全長911.983米,地鐵12號線施工單位中國電建有關負責人介紹。為保證穿海區段地層穩定,項目組在盾構機下穿海域施工前,通過海面作業對該區域進行了注漿加固?!笆芎oL和潮汐影響,現場注漿面臨了孔位難以確定、工作平臺標高不斷變化等各種復雜情況,同時還要及時處理卡鉆、斷管、海面污染和海上作業等一系列風險?!痹撠撠熑吮硎?。
為此,地鐵12號線左太區間采用了為海底下穿隧道盾構工程量身打造的“ZTS6450”泥水盾構機。盾構機全長11米,盾構機刀盤直徑達6.502米,高度5.45米。是深圳地鐵首次應用于水下隧道施工的盾構機。
據施工單位介紹,在海底掘進的盾構機在左太區間左右線分別遭遇了77.4米和66.432米的斷層破碎帶,水深、淺覆土、地質條件復雜,地層的反復多變給工程帶來了嚴峻挑戰。施工中,深鐵建設者以智慧盾構數據平臺為依托,實現對掘進參數實時智能監控、自動預警。同時,采用信息化BIM、5D及智能化監控等技術,對工程建設周邊環境進行全面感知,施工精度和監測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不僅如此,深鐵集團聯合中國電建通過深化設計、優化方案、盾構選型、專家論證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等“四新技術”,成功攻克了富水砂層、全斷面硬巖、下穿海域、穿越既有線等眾多施工難題。
硬巖段挑戰大
雙模盾構工法破解難題
懷德至福永站區間硬巖段長、巖石強度高,為了高效率破解這一施工難題,工程采用了國內領先的土壓平衡/TBM雙模式盾構工法?!半p模盾構具有掘進速度快、刀盤耗損少、功耗低的優勢,可以有效降低施工難度及風險?!敝袊娊ㄘ撠熑私榻B。
據悉,12號線共有27個盾構區間,施工期間投入了36臺盾構機。這些盾構機除了可以破解地形難題,還匹配了渣土環保處理系統,使得盾構渣土處理率達到70%、減量率達到40%,有效緩解了盾構渣土外運壓力,在推進盾構渣土環保處理的同時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前期籌備完成后,下一步就是開展施工,在地鐵12號線與沿線建筑、運營線路交匯區域的施工現場,“蓋挖法”被頻繁提及。“對于需要穿越公路、穿越建筑的工程段,地鐵12號線采用了‘蓋挖法’施工,也就是由地面向下開挖至一定深度后,再將頂部封閉,其余的下部工程在封閉的頂蓋下進行施工?!敝袊娊ㄘ撠熑讼蛴浾呓榻B,這種工法的實施可以將地鐵建設對沿線設施的影響降到最低。
換乘站施工難度大
高效率搭配新方法過難關
作為深圳軌道交通中的“換乘大王”,深圳地鐵12號線換乘站多達20座(含遠期規劃),其中,9座車站與既有運營線路換乘。在修建此類換乘站時,需要對已建成運營線路的車站進行局部接駁改造、嚴格控制沉降,從而保障既有線路車站的安全和正常運營,極大增加了施工組織難度。
“施工中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太子灣站至海上世界站區間?!敝袊娊ㄊ┕す芾砣藛T回憶稱。該區間需要在山嶺段從下方以70度角穿越既有地鐵2號線,施工難度很大?!熬C合考慮后,我們首次采用了懸臂式掘進機施工,這種掘進機施工擾動小、工效高,能夠保障既有線路安全運營?!?/p>
地鐵12號線即將開通。未來,地鐵12號線將有效提升綜合交通的接駁效率,推動形成更為密集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體系,進一步便利市民通勤,助力深圳西部經濟發展。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