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盞照明燈照射著飄落的巖塵,掌子面前,一排工人抱著風鉆開挖打孔,不一會兒,口罩衣服都被汗水和灰塵浸透……這是傳統隧道掘進的施工鏡頭。但在中鐵十四局承建的南京孟北路隧道施工現場,取而代之的是一臺自動化掘進機,還有幾名旁站安全員和操作手。
這是該項目部引進的“懸臂掘進機”,也是針對該隧道“雙側壁導坑工法”施工定制的。“有了它,這項城市隧道工程也顯得‘科技十足’”。工程部部長馬永強介紹,“因為行動靈活、操作方便,我們都叫它‘小黃蜂’。”
話罷,操作手確定安全措施到位后,開始操縱手柄,只見“小黃蜂”液壓鉆臂伸展開,切割頭精準地落到掌子面測量放樣點。伴隨著20分鐘“噠噠”聲,巖體掉落在機械下部鏟板上,接著又傳送進出渣車。這一會兒,切割頭已開挖完成10多方的石方。
“相對比傳統人工鉆爆,既提高了工序轉換效率,又降低了安全風險,大家也不用面臨灰塵污染了!”馬永強指著切割頭說。如他所說,“小黃蜂”長約20米,由截割部、鏟板部、運輸機、行走部等主要部分組成,能在狹窄的導洞里穿梭行走,能完成放樣后的切割、除塵、出渣等工序。
像“小黃蜂”一樣,項目部還引進智能化濕噴臺車。據估算,每臺機械操作手僅需2名左右旁站人員的配合,就能實現各工作面和各項工序之間的轉換調配,較傳統工法節省8個人員臺班,每掘進1米能節省90分鐘。
“雖然都是開挖、支護這樣的工序,但修建城市隧道我還是第一次,幸好有這些智能化設備為我們解決新問題。”有著7年隧道施工經驗的馬永強感慨。最讓他滿意的是,在掌子面能更清晰直觀掌握巖體情況,對隧道超欠挖控制精度有了本質提升。
像馬永強一樣,從這樣的工藝中受到很多啟發的還有新員工樊學峰,他在不斷地學習中將課本知識和實際運用結合,入職3個月以來,已在“掌子面”熟習各項工藝及工序轉換。近期,他忙著向工人、向同事請教傳統爆破工藝工法,結合他的構想來撰寫技術論文,準備申報新的科研課題。
諸多智能化設備的投運也是該公司發展縮影。他們憑借長大隧道、超大變截面、突泥涌水等復雜地質隧道施工的金字招牌,近年來,相繼承攬了地下公鐵合建隧道、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等高、精、尖工程,通過科技創新、管理理念提升實現了一批科研成果,也獲得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回想工作這幾年,每項隧道工程都有科技創新成果,我也從深山走到城市里,我對近期學到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城市更新’理解更深刻了!”馬永強若有所思地對樊學峰說。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