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中國衛星導航協會傳來好消息,“青島市地鐵1號線長距離過海隧道高精度平面基準建立及年度圍護技術”獲得中國衛星導航協會2022年創新應用銀獎榮譽,這是山東省本年度唯一獲獎項目。
青島地鐵1號線過海隧道作為國內距離海平面最深的地鐵隧道,因受到海底壓力、海洋磁力、潮汐、地質環境等復雜因素的影響,給過海隧道高精度貫通帶來極大的難度。
在1號線過海隧道施工過程中,青島地鐵集團一號線公司提前決策,組成長距離過海隧道全過程測量跟蹤服務保障專家團隊,克服困難,憑借過硬的技術實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創新性運用長距離過海隧道高精度平面基準建立及年度圍護技術,從過海隧道三維空間基準建立,長距離高精度定向測量,誤差傳播控制等方面進行全過程測量,最終保證了過海隧道的精準貫通,橫向和縱向貫通誤差僅為5毫米和9毫米,標志著1號線過海隧道在控制測量方面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青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12月8日,青島市地鐵一號線有限公司參與的《低碳海工混凝土多層級“耐—防協同”抗腐蝕關鍵技術與應用》在2021年度市科學技術獎評選中,獲得青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項目針對海洋環境對鋼筋混凝土帶來的高耐久性需求,結合國家綠色發展的方針政策,對海工混凝土成套防護技術開展系統性研究。該技術從耐蝕混凝土原材料體系及配合比設計,到海工混凝土防護和修補技術開發,為海洋環境下鋼筋混凝土的安全使用提出來“耐-防一體化”理念。
項目科研成果成功應用于1號線過海段工程建設中,有效保障了工程結構的耐久性,延長結構服役時間,降低了工程全壽命周期建設成本。
后續,青島地鐵將繼續以創新為引領,積極總結經驗,提升管理水平,在三期建設中,聚焦建設世界一流地鐵的發展目標,攻堅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助力“軌道上的青島”加速前進。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