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供高速公路更安全的隧道出行環境?廣西交通投資集團柳州高速公路運營有限公司武宣分公司(以下簡稱“武宣分公司”)經過七年來對所轄的馬鞍山隧道的探索,通過“改造老舊設備+創新管理系統”相結合的“1+1”模式,有效改善高速公路隧道內光線明暗差別大、避讓空間有限等事故多發因素,有效破解老舊隧道安全管理難題。
“1+1”模式即在改造馬鞍山隧道原有老舊的基礎上,對標智慧運營管理,通過創新改造實現系統升級,達到“硬件”“軟件”兩手抓,“安全”與“智能”齊步走的效果。
馬鞍山隧道是G7212柳北高速公路(桂來段)的一座分離式三車道長隧道,全長2889米,于2015年4月正式開通運營。在馬鞍山隧道建設之期,國內隧道常用的照明燈具以高壓鈉燈為主。但高壓鈉燈運營電力成本高、調控不靈活、維修難度大,難以實現隧道內外光照的合理過渡,存在較大的行車安全隱患。為解決隧道的“先天不足”,武宣分公司對馬鞍山隧道照明系統進行了升級改造。升級改造后的隧道照明系統采用高光效的LED燈具和智能調光系統,能保證在與高壓鈉燈同樣功率的前提下,提供更高的光照強度,有效消除隧道“黑洞”和“白洞”效應。同時,新系統還可以根據洞外亮度情況進行亮度的調節,確保隧道洞內與洞外照明亮度的一致性,目前隧道內亮度值已經滿足通行時速100km/h亮度設計需求(原設計通行時速為80km/h),每年可節約電費約50萬元,可減少40%的電費支出。
與此同時,為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武宣分公司不僅根據規范改造了馬鞍山隧道原有的設施設備,還根據時代發展需求升級了隧道的其他系統和機房,創新研發了隧道緊急停車帶應急照明自動檢測系統和隧道低壓供電三相負載平衡系統,先后對馬鞍山隧道內等進行升級改造,實現了緊急停車帶照明感應、三相負載自動平衡、事故率同比下降67.5%,進一步提升了隧道內安全行車環境,提高了隧道智能管理現代化水平,為保障行車安全提供有效保證。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