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歲末,世界第二長、亞洲第一長的地鐵環線——武漢軌道交通12號線施工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各個站點,成槽機、挖掘機、吊車、泵車等設備“嫻熟配合”,基坑開掘、混凝土澆筑有條不紊;奔涌的江水下,盾構機大軍晝夜不歇“啃食”硬巖,日均掘進百米以上……
中國鐵建投資集團總承包部總經理安宏斌介紹,當前,武漢地鐵12號線項目多個節點取得突破性進展,正向著按時建成投用的目標穩步邁進。
武漢軌道交通12號線線路是武漢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環+射線”骨架結構中唯一的環線,全長59.9公里,創亞洲之最,線路設站37座,經由武昌火車站和漢口火車站并與18條地鐵線路實現換乘,換乘站達26座。該條地鐵建成后將連接武漢三鎮,串聯7個行政區,有效緩解武漢市區的交通壓力。
據介紹,武漢地鐵12號線全為地下線,區間2次穿越長江、1次穿越漢江,2次穿湖(墨水湖、沙湖),并大量下穿鐵路、地鐵、市政橋梁、建筑密集區等。線路地質條件之復雜、施工難度之大全國少有。
“我們將緊盯工程建設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和堵點,創造一切有利條件,全力以赴為按期通車扎實推進。”安宏斌說。
創新技法確保基坑周邊“零沉降”
中一路站是武漢地鐵12號線規模最大、建設難度最高的車站。
有多大?車站長度超過500米、寬近50米,基坑深約28米、相當于9層樓高。
有多難?車站地處長江一級階地,地下管線復雜,施工稍有不慎就會引起基坑滲水,導致周邊道路和建筑沉降。
如何破解難題?施工前,項目部在工地周邊布設大量監控點實時監測;施工中,對所有地下連續墻型鋼接頭進行超聲波檢驗;施工后,對地下連續墻墻體進行完整性檢驗,并實施墻底全注漿和接縫全加固。
“站點寬度達到50米左右,施工中極易造成基坑變形。”現場施工負責人姚海濤說。為此該基坑施工采用“蓋挖逆做法”和“人工兩點定位法”兩項創新技法,有效解決了大跨度基坑開挖過程形變難以控制的問題。經過監測,基坑成形完美,周邊構筑物“零沉降”。
中一路站預計于2024年6月完成建設,未來將實現12號線、21號線和8號線三線換乘。
多項專利“護航”盾構機穿越長江
刀盤緩緩轉動,管片拼裝機熟練抓起、移位、旋轉、拼接,隨后撐靴進行頂靠完成拼裝,整個過程如行云流水般順暢……
這是12月12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12號線丹科區間大盾構施工現場看到的場景。
丹科區間全長4公里,隧道開挖直徑超過12米,自二七長江大橋下游570米處穿越長江。
“穿越長江是項目施工最大的難點。”現場施工負責人任如華介紹,盾構機穿越漢口漫灘段及長江水域段,多為“上軟下硬”或“上硬下軟”的不均勻地層,一方面難以控制盾構機前進姿態,另一方面角礫土地層對盾構機刀具磨損很大,在江底“換刀”時技術難度大、安全風險大。
為保證盾構機安全、平穩推進,項目部對地質勘探、刀具選型及掘進參數進行了細致研究。
任如華說,根據項目施工特點,施工過程中項目部依托“安宏斌創新工作室”,開展了“臨江強透水超深風井基坑施工力學響應及安全控制”及“超長越江地鐵大直徑盾構隧道關鍵技術”兩大創新課題研究,并依據研究成果,申報了多項專利。
自8月12日始發以來,丹科區間已完成大盾構280環,預計下月中旬開啟越江之旅。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