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濟南軌道交通7號線開工,這將是黃河中下游首條跨黃地鐵,濟南的“黃河時代”將開啟地鐵時速。
從浮橋到地鐵
濟南跨黃交通再升級
14日上午,濟南黃河公路大橋擴建項目工地現場一片繁忙。作為公軌分層合建橋梁,在大橋的下層,預留了一條跨河通道,當日開工的濟南軌道交通7號線,就將從這條通道穿越黃河南北兩岸,開啟黃河南北兩岸通地鐵的歷史。
這座大橋的西側,是原本東郊浮橋的所在地。
一眼望去,從擺渡到浮橋再到大橋大隧,再到如今軌道交通7號線的開工,交通的升級史,也是一部濟南人的“穿黃”歷史。居住在黃河北岸鵲山片區的居民吳猛稱,從黃河北岸到黃河南岸,直線距離只有1.5公里,看似不遠的距離,對他們北岸居民來說,卻猶如崎嶇山路一樣難走。“聽父輩們講,之前去南岸,都是乘坐輪渡,光過河就得15分鐘,而且還是定點發船,來晚了趕不上船,只能等到第二天。”濟南浮橋開通后,過河的時間大幅縮短,但浮橋每年夏冬兩季都會因為調水調沙和淌凌而拆除,并不是一直暢通。家住黃河北岸的出租車師傅王師傅也介紹,因為這自己沒少走了冤枉路。有時還要向西繞道建邦黃河大橋或向東繞道濟南黃河大橋。一趟下來,繞遠不說,最擔心的就是橋上堵車。
隨著越來越多跨黃交通規劃的落地,“多走冤枉路”終將成為歷史。據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先前公示,濟南軌道交通7號線最高運行時速為100公里,按照這個時速計算,通車后,乘坐地鐵跨黃河,僅需要4分多鐘。軌道交通7號線的開工,使得黃河兩岸交通形式再次升級。“軌道交通運量非常大。”山東大學齊魯交通學院交通工程系副教授、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張汝華說。軌道交通7號線的開通,將為居住在黃河南北兩岸的居民跨越黃河提供運量更大、承載力更強,穩定性更好的交通方式。黃河兩岸通行方式的再次升級,兩岸跨黃只會越來越便捷。
多采用公軌合建模式
軌道交通接力跨黃
城市發展,交通先行。交通一直都是制約濟南北跨黃河發展的一個瓶頸,然而在黃河中下游的“地上懸河”,架橋鋪路并不是一件容易事。為了不讓交通卡發展的脖子,濟南也一直都在努力。
在原有跨黃通道的基礎上,2017年,濟南攜河北跨重要交通支撐的“三橋一隧”項目陸續開工建設,其中“一隧”指的是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三橋”指的是齊魯黃河大橋、鳳凰路黃河大橋、濟南黃河公路大橋復線工程。
在建設中,“三橋”都充分考慮到了軌道交通的跨河需求,采取了公軌合建的模式,建成后將實現汽車、地鐵同步穿黃。濟南軌道交通7號線是黃河中下游首條跨黃地鐵線,7號線的開工,也意味著,軌道交通正式接過濟南跨黃的接力棒。
截止到目前,濟南跨黃通道已有15處,并規劃新建黃河大橋復線橋、繞城高速大西環黃河大橋、大北環大橋、濟鄭高鐵橋、聊泰公鐵兩用橋、黃崗路隧道、濟濱高鐵公鐵兩用橋等11處通道,未來將形成26處過黃河通道布局。
連接兩大“中心”
全面開啟“黃河時代”
2018年,位于黃河北的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宣告成立;2019年9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2020年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濟南要加快建設“黃河流域中心城市”。2021年4月,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正式獲國務院批復設立。8月19日,起步區正式掛牌,濟南開啟“黃河時代”。
濟南軌道交通7號線一期工程南起鳳凰南路站,北至濟北站,全長約30km。7號線的開工,也無疑會更快喚醒濟南的黃河基因,加速濟南向北跨越黃河發展的步伐,為濟南全面開啟“黃河時代”提供強有力的交通支撐。
除了是濟南目前規劃建設的唯一一條跨黃地鐵線路,軌道交通7號線還是目前唯一一條串起了濟南CBD和起步區兩個濟南重要的發展區域的地鐵線,對濟南未來的發展意義重大。
2020年,濟南確定“新十字方針”。作為“東強”戰略的主引擎和發動機,濟南CBD奧體中心片區將打造濟南城市的新中心。而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核心組團作為濟南城市副中心,與主城區隔河相望,定位更是濟南城市空間拓展的“北起”主陣地,是濟南全面開啟黃河時代、推動省會強勢崛起的核心支撐。
從地圖上看,濟南軌道交通7號線像一條“脊梁”,將濟南CBD和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連接在一起;從兩個區域的定位來看,濟南軌道交通7號線更是連接起了濟南城市的新中心和副中心,串起了濟南發展的現在和未來。軌道交通7號線開通后,也勢必會加速兩地資本、技術、人才、科技等要素的跨區域流動,成為擔起濟南未來發展的交通“脊梁”。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