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廣州地鐵和建科環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環能科技”)聯合主編的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CECS標準《綠色低碳軌道交通設計標準》和《綠色低碳軌道交通評價標準》正式公開發布,填補了軌道交通行業在綠色低碳設計與評價標準領域的空白。
響應國家發展戰略
權威機構共同參與
與其它交通系統相比,軌道交通運能大、單位乘客能耗低,具有天然的低碳屬性。伴隨著國家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軌道交通領域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碳排放總量及占比預計將進一步提升。
為響應國家“雙碳”的發展戰略,軌道交通行業從線路優化到場站節能、從太陽能利用到隧道余熱回收等方面進行了很多嘗試,各類節能低碳技術種類繁多。但軌道交通行業的低碳發展戰略制定、行業目標分解、低碳基線建立、對標評價、技術論證等方面尚在建立及完善標準體系階段。
為此,廣州地鐵、深圳地鐵等建設單位聯合中國建研院環能科技、清華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科研機構及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廣州地鐵設計院、深圳市市政設計研究院,中鐵六院等設計單位以及必維集團、廣東美的、南京福加等檢測機構、廠商,實現了“地鐵+國家綠建體系構建單位+知名院校+軌道交通設計咨詢第一梯隊+國際知名綠建咨詢及供貨服務單位”的強強聯合,為標準的高質量制定和發布打下堅實的基礎。
實現突破
有效引領行業發展
兩個標準的發布,意味著軌道交通行業在“雙碳”工作方面實現了從“0到1”的新突破,為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依據和準繩,能有效促進行業綠色低碳領域的規范、高效發展。
據了解,上述兩個標準內容基于廣州地鐵主導的《新一輪線網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交通低碳環保設計標準及評價標準專題研究項目》主要研究成果,在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的指導下,標準編制組在國內首次完整的制定了“站、場、線”全覆蓋的綠色低碳軌道交通設計標準和與之嵌套使用的評價標準。
其中,設計標準以綠色策劃、規劃協同設計為指引,涵蓋軌道交通的全范圍、全專業和全過程,著重解決怎么“綠色低碳”——即技術措施如何采用的問題。而評價標準則涵蓋軌道交通“站、場、線”的全要素評價,以“安全耐久、便捷高效、健康舒適、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運營管理”為6大評價指標,著重解決什么是“綠色低碳”以及有多“綠色低碳”的問題。
記者了解到,上述兩個標準提出了多個重要評價指標,包括車站全壽命期碳排放量評估計算、符合ISO14067 相關標準要求的產品碳足跡報告、車站全年制冷系統運行能效比、車站運營能源審計、近零/零能耗技術引入、綠色電力引入等,并已經率先在廣州東至花都天貴、芳村至白云機場線路設計中推廣應用標準中提及的“三星標準”。
廣州地鐵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上述標準將繼續在廣州地鐵其他新建線路中使用,并在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的指導下在軌道交通行業推廣應用。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